作为迄今为止海洋考古中发现最大的中国木帆船之一,“泰兴号”沉船的出水瓷器超过35万件,也是打捞完整文物最多的沉船之一。1822年“泰兴号”不幸触礁沉没,将近200年后的今天,“远帆归航:‘泰兴号’沉船出水文物特展”日前在位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400余件“泰兴号”沉船瓷器首次集中展出。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国内首个“泰兴号”沉船主题大型展览,由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泮庐集团、德化陶瓷博物馆共同打造,主要由茫茫探海舶、熠熠有瓷珍、悠悠访瓷都三大板块构成。展出的400余件瓷器涵盖了青花、白釉、五彩、青褐釉等多个门类,囊括了碗、盘、碟、杯、钵、瓶、盒、雕塑等十余种器型,呈现“泰兴号”出水德化窑瓷器的整体面貌。
在这之前,有约190件“泰兴号”沉船瓷器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重现“泰兴号”的历史风貌,本次展览模拟了“泰兴号”水密隔舱,陈列了丝绸、茶叶、瓷器等海上丝绸之路中常见的中国货品。此外,还展示了“泰兴号”沉船复原模型、航海罗盘和针路簿等古代航海工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陈明良关注“泰兴号”出水的德化窑瓷器由来已久。在他看来,沉船和窑址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社会生活的瞬间凝结,是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多方面历史的重要实物。迄今为止诸多已经发掘清理的沉船中,陶瓷器为出水货物当中的最大宗,真实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是“陶瓷之路”的说法。像“泰兴号”沉船一次性就出水35万件青花瓷器,其中大部分是德化窑生产的外销青花瓷,其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在德化的月记、日记、似玉、源裕、合珍等窑址都有出土青花瓷,其造型、纹饰与“泰兴号”沉船古瓷完全相同,充分体现了德化作为中国古代名窑在外销领域的重要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德化当地的瓷土具有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质瓷土性能,它的胎质具有温润如玉的审美基础。德化青花瓷在基于白瓷瓷土的温润如玉、细腻如肤等特点下结合了青花瓷较好的表现力。”陈明良大师介绍,德化境内所有乡镇皆以储藏极为丰富的优质高岭瓷土资源而享有盛名。同时,其森林资源乃闽中地区之最,为古代瓷器生产尤其是对海丝背景下大宗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可靠有力的资源和质量保障。在德化境内目前已发现有170余处青花古窑址,从使用的大部分瓷土来看,其矿含铁元素较低,是生产青花瓷的优质瓷土。因此,德化青花瓷坯体有着以白见长、瓷器品相良好的优点,能够较好地呈现出“白地青花”中白的特质。德化青花瓷作为当时销往世界各国的陶瓷文化艺术精品,其价格曾经达到“一笼陶瓷一箱银”的程度。“泰兴号”沉船就是这一历史的重要印证。
可以说,德化窑瓷器的外销、烧制技术的对外传播,为中外陶瓷文化和友好交往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本次“远帆归航:‘泰兴号’沉船出水文物特展”的举办,对于重新认识德化作为世界名窑的地位和作用,在重塑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李自涌,本文配图由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