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清晨,马来亚槟城同善小学的校园里,升起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这是海外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上,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万众瞩目中、在嘹亮的国歌中冉冉升起,这是神州大地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这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国庆前夕,白雪娇从报纸上看到新中国国旗的图样,爱国心切的她请裁缝师傅偷偷仿制了一面。因为“校园升旗”,白雪娇被马来亚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入狱,关押在怡保集中营整整一年,后因证据不足,于1951年春天被驱逐出马来亚。
白雪娇排除万难,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回国不久,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分别在广东华侨中学、广东师院、广州大学当教师,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白雪娇,又名白雪樵,祖籍福建省安溪县,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槟城分部妇女部部长,槟城筹赈会妇女委员,“南侨机工”四朵金花之一,她是南洋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
白雪娇1914年出生于马来亚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是橡胶公司老板,她从槟城福建女子学校毕业后回国赴集美学校学习,1937年初考进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因“七七事变”,白雪娇被迫中断学业。回到马来亚的白雪娇毅然决定投笔从戎。
1939年年初,白雪娇响应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的号召,回国参加机工队。为避开父母劝阻,白雪娇化名“施夏圭”报名,表达“为华夏而归”之意。出发后,她请人转交父母的《告别家书》被同伴发表在1939年5月19日的《光华日报》上:“……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虽然几次犹疑、踌躇,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泪水踏上征途……在救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是‘沧海之一粟’。可是,集天下水滴汇成大洋,我希望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据《南侨机工抗战纪实》披露:1939年2月至9月间,“南侨总会”共招募机工3192人,分15批回国,加上先前自发回国的,回国机工总数超过3260人。
一心想追随八路军北上抗日的白雪娇,辗转从昆明经贵州,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重庆。但是,她此行的目的地是延安。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邓颖超同志见到这位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的勇士,感动不已,危难中的祖国多么需要这样的青年!邓大姐告诉她,抗日不一定要去延安。经邓大姐引荐,白雪娇改道去内迁至成都的齐鲁大学深造,用知识和智慧服务祖国抗战。
在齐鲁大学上学期间,白雪娇加入了华西大学宣传队,活跃在川北抗日宣传一线,用亲身经历向海外华侨、向全世界宣传抗战,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那个时候,白雪娇身在国内,却早已名扬海外,成为南洋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千千万万像白雪娇这样的爱国华侨,为祖国抗战胜利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和巨大牺牲,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