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4版:网事·镇村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金额高纠纷多…… 直播打赏该怎么管?

“线上刷得爽,线下悔青肠。”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一些主播靠打赏赚得盆满钵满,但围绕直播打赏产生的各类纠纷也日益增多。

在网络直播热潮中,打赏、带货是主播的主要收入来源。与带货相比,靠观众刷礼物、“榜一”(给主播打赏最多的人)豪掷千金,成本更低、钱来得更快,因而更受大部分主播的青睐。

记者近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直播”“打赏”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299篇文书。其中2017年及以前仅有33篇,而2019年至2020年纠纷数量快速上升,2019年270篇,2020年达到551篇。

今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网络表演者不得以语言刺激、不合理特殊对待、承诺返利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但记者在多个平台观看直播发现,主播直白地要求打赏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主播表示打赏到一定数额就展示才艺,有主播表示送个“热气球”就可以加微信好友。业内人士说,“语言刺激”实践中很难定性。

在众多直播打赏纠纷中,未成年人打赏、下播“私相授受”等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直播打赏”发现,前20条纠纷中有12条投诉都与未成年人打赏有关。

下播“私相授受”也是监管的“灰色地带”。记者调研发现,在直播过程中,有主播会明示或暗示“榜前10可加微信”。某网络视频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情感暗示”“打擦边球”是直播间吸引打赏的常用方式,加微信也是刺激打赏的重要手段。加微信后,用户行为很难监管,易引发涉黄案件、经济诈骗或涉人身伤害等犯罪问题。

此外,直播打赏收入还可能存在偷逃税款问题。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目前对于直播打赏等新型网络收入的纳税申报与监管体系尚存部分空白。

业内人士建议,应将直播打赏冷静期落实到位。其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管,督促平台对打赏上限、到账时间等予以规范。

(新华)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