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服开始,却不止于校服;主攻校内教育装备采购硬件市场,同时拓展校外沉浸式研学市场……福建校园大道文体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校园大道”)的商业逻辑在于:与其抢占一亩三分地,不如解决最后一公里。
“校服矩阵”迎来蓝海市场
“校服并不是一个小市场,而是一个大产业。”校园大道商学院院长章华凯对此坚信不疑。的确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已经超过2亿,预计到2025年,国内校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至20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可期。
“校园大道不单单是一家做校服的企业。”校园大道创始人蔡金幸坦言,当下国内外很多知名童装品牌盯上了校服产业,行业进入“跑马圈地”期。“与其抢占一亩三分地,不如解决最后一公里。”这是蔡金幸的商业逻辑。
从2018年创建到2021年,校园大道已经由一家校服企业升级为全国首家全品类、全品牌、一站式校服以及校园产业平台,平台汇聚300多家全品类校服企业,产品覆盖整个校服产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统一布局的线下渠道市场。”蔡金幸说,这是打通校服到校园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所在,线下渠道市场集中展示了校服的款式和品质,既化解了校服企业发展走不出本地的尴尬,也解决了学校和家长“看不见、摸不着”校服的窘境,增强了校服购买的真实体验感。
当然,校园大道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这块肥沃的土壤。石狮拥有十分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校服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石狮又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校园服饰国际博览会,这期间中国服装协会还授予石狮市“中国校服产业创新基地”称号。换句话说,石狮的“童装军团”已摆了“校服矩阵”,校服产业链条日趋完善,组团奔赴校服蓝海市场迎来最佳时机。
“永不落幕”的教装展会
从校服开始,却不止于校服。如果说“解决最后一公里”是校园大道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那么全品类教育装备集约采购则是校园大道的又一利器,它是校园产业领域的又一块“大蛋糕”。
“教装购”是福建省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发起,联合各省市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学校后勤装备管理分会指导下打造的学校教育装备专供平台,旨在为教育装备行业打造一个成本低、长时效,“永不落幕”的线上教育装备展示交易会,作为线下展示会的补充和采购教育装备的辅助渠道。校园大道是“教装购”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蔡金幸介绍,教装购平台由线上的网上商城与线下的服务网点(实体门店)两部分组成,线下服务中心分布全国各地,为线上产品提供售前、售中、售后的最后一公里服务。“教装购”平台通过线下服务中心团队将平台推介给各地政府和教育装备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推动供需双方对接,实现直接订单采购。
据悉,自“教装购”平台成立以来,首先定位于福建,拓展福建9个地级市66个县区级城市的业务推广,继而拓展到全国各县(市)区,目前在全国已建立500多个服务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大道已集成校园品牌+、校园品类+、校园产业+的市场化运营平台企业,成为校园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沉浸文旅”打通研学通道
从硬件拓展到软件,从校内市场延伸校外市场,在具备线下渠道的优势基础上,校园大道顺势而为拓展研学市场。今年上半年,校园大道沉浸式文旅项目落地天津市宁河区兴家民俗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校园大道沉浸式文旅剧本的创作正式启动,用增强现实+体积建模+线上平台+实景探索来重新定位文旅研学市场。
与校园装备相比,研学市场更多地从属于文化领域范畴,更强调“内容为王”。蔡金幸表示,“后双减时代”的学生玩什么,是学校、家长和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话题。在文化自信和“国潮风”的引领下,校园大道将研学内容的目光瞄准为红色研学。因此,如飞夺泸定桥、万里长征过雪山等红色故事都成了红色研学的题材。
蔡金幸介绍,通过内容创作团队和数字虚拟技术,对现有的红色文化场馆、红色读物、历史故事等传统载体进行有效数字整合和体验维度升级,形成包含多重体验的沉浸式数字化展厅,为红色旅游赋能,创造全新的沉浸式的参观学习方式。他认为:“单向的灌输式教育,很难满足下一代学生的多样化个性需求,寓教于乐的互动式体验才是趋势。”
下一阶段,校园大道还将升级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在儿童安全教育、日常消防教育等研学领域持续发力。(记者 杨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