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加入社团
历经一段时间的独居生活,家住濠江路一小区的林大姐决定走出家门,很快便在社区老年学校里找到了属于她的舞台。
刚退休时,林大姐无处可去,她经常偷偷去儿子家帮忙做饭搞卫生,后来,儿子因为工作调动,去了另一个城市。林大姐的儿子有些担心,便在去新工作岗位前,给林大姐在石狮老年大学报了一门声乐课,而当了半辈子老师的林大姐却表示,“一周才两节课,平时还是很孤独”。
一次,林大姐所在的社区要举办一场元旦晚会,路过社区居委会的她意外被社区老年学校叫去加入了合唱队。可能是因为当惯了老师,林大姐在合唱队经常主动负责组织训练、管理秩序,之后还被推荐当选为队长。借着准备元旦晚会的机会,林大姐带着合唱队每天排练节目,从此退休生活变得充实起来。除了日常的合唱排练外,林大姐所在的合唱队还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文明劝导、义演慰问等活动。最近,林大姐又在为庆元旦开始筹备节目,有时候忙得连儿子的电话都没空接听。
请钟点工解决家务活
“大姐,今天中午吃什么呢?需要我帮忙吗?”16日上午11时许,邱大姐和老伴从市老年大学返回家后,打开门便闻到一股香味,她聘请的钟点工正在厨房里忙碌着。
今年63岁的邱大姐退休后,每个月可领4000多元退休金,加上老伴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夫妻俩的日子过得算是比较富裕。“从结婚到退休,我做了三十多年的‘煮饭婆’,每天没少为买什么菜、烧多少饭而烦心,所以退休后,我就想轻松一些,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便专门请了一位钟点工。”邱大姐说,女儿也很支持她的这一做法。
说到女儿,邱大姐的话匣子便又打开了。她说,女儿很孝顺,只是嫁去了外地,无法时常回来看望他们。女儿也曾多次让他们搬去跟她一起住,但她和老伴都不愿意。在她看来,和子女住在一起自然是人多热闹,但也免不了事情繁多,所以她和老伴都坚持在石狮养老,“家里请的这个钟点工既擅长做饭,每天还帮我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我无生活烦忧,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日子才是我心中最理想的老年生活。”
如今,邱大姐每天的日子自在、充实:早晨跑步锻炼身体,上午去老年大学,下午在家看看报纸,偶尔去打打麻将,晚上去公园跳跳舞……在她眼里,自己舒心、儿女放心的老年生活就是最幸福的。所以,她从来都不会强求女儿常回家看看。“毕竟现在的年轻人生活也不容易。”
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价值
此外,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还发现,许多“新空巢”老人常常会选择“在社区、社团等发挥余热、参加自己有兴趣及喜爱的活动、独立地作出决定”等,为自己有计划地安排好每一天的生活,从容且自在地享受晚年生活。
参加志愿服务8年的阿芳告诉记者,比起依赖子女,“新空巢”老人更渴望“被需要”。她告诉记者,在她身边,有这样一位老邻居,早前经常会无故头痛、失眠,老人也去医院做了多次检查却查不出病因。之后,阿芳一有空就会去邻居家坐坐,经过几次接触后,阿芳找出了病因,“老人窝在家,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老伴又嫌她整天无所事事,时间一长,焦虑症就犯了”。后来,阿芳建议老人加入志愿服务队,“才参加三次志愿服务活动,老人就跟她说之前的不舒服症状全没了。”(记者 刘晓娟)
“我是一名‘新空巢’老人,儿女忙工作时,我从不强求他们常回家看看……”这是“新空巢”老人林大姐经常向身边朋友分享的一种养老观念。年底了,关于空巢老人的话题和文章开始出现在朋友圈,而像林大姐这样独立、自理的“新空巢”老人乐活享受、自在养老的故事,总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启发不少人。与“空巢”老人相比,“新空巢”老人渴望得到身边人的尊重而非依赖,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独立地做养老规划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