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8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金门侨汇 桑梓情怀娓娓道来

侨乡文化

1929年6月29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华侨银行经厦门分行汇款往金门县徐晃先生的800美元支票

金门侨汇隶属闽南厦门系,是早期金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一批金门侨汇和相关档案文书。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品部工作人员陈晓岚多年来潜心研究,并把馆藏的金门侨汇划分为抗战前与抗战后两部分。她认为,这批珍贵的藏品真实记载金门人出洋谋生的历史,是研究近代金门史、金门学乃至侨乡变迁的宝贵资料。

抗战之前的金门侨汇

民国时期,民营的侨批信局在东南亚各国为侨胞办理银信收寄。除此,还有两种官办机构在办理,一种是金融机构——银行,主要办理侨汇揽收和解付等业务;另一种是受理银行收寄机构——邮政,后更名为邮政储金局。民营侨批局代理华侨银行所接收的侨胞家信的运送和投递;侨批信局的批款则交由华侨银行尽快汇入国内。华侨银行负责国外银信的接收,邮政储金局则负责银信在国内的投递。

金门侨汇主要来自东南亚,以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主,汇款形式有电汇票、汇票及支票。据统计,金门华侨与国内经济联系密切,70%侨眷依靠侨汇生活,也有侨汇为金门华侨支助家乡教育事业、支援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金门侨胞们爱国爱乡的情怀。

陈晓岚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太平洋战争之前厦门共有侨批局104家,大小金门侨批局20多家,包括设在金门的“镇记”批信局,设在厦门思明的正大、瑞记、新泰、建珍、同丰、林金记、庆和、大通、金懋美、绵春、天南、建美、光远等批信局,在金门均设有分居或联号。侨批局因其长期运营所带来的信誉和便利,在海外华人社会与内地侨乡之间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侨汇的汇出地,各侨批局深入海外华侨社区吸纳侨汇。在汇入地,侨批局深入中国内地穷乡僻壤分发解付,使国内侨眷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侨汇和侨信,给海内外华侨和侨眷带来极大的便利。

这些金门侨汇,是华侨银行、民营侨批局、邮政储金局之间互利共赢、互相协作的实例,可窥见金门与厦门之间以及金门与侨居地之间侨汇业务往来之密切。

抗战期间的金门侨汇

1937年10月29日,为了安置到厦门等地的金门民众,部分金门旅外侨胞邀请厦门、鼓浪屿一带的知名人士,在厦门鼓浪屿华侨银行成立“金门难民救济委员会”。大会推举洪朝焕为救济委员会主席,陈村牧等人为委员,该会从生活、工作等方面帮助流离失所的金门民众。

陈晓岚指着馆藏的1937年11月20日金门难民救济委员会致福建省华侨银行厦门分行金门难民证明书说,这是华侨银行厦门分行行长兼金门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洪朝焕为逃难至厦门的金门难民赵金定所出具的。该证明书抬头楷印“金门难民救济委员会”,下方分四排楷印“会所鼓浪屿华侨银行内电话340号”等字样。主要内容抄录如下:

案查赵金定确系金门难民。这份证明书是“金门难民救济委员会”为难民们所提供的援助的实例之一,是金厦人们相互团结、互相扶持、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的重要资料。

金门侨胞踊跃捐款

支援抗战、接济民众

金门难民救济会成立后短短10多天的时间,国内、国外菲律宾、新加坡、缅甸、越南等地的华侨,尤其是金门华侨纷纷踊跃捐款,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接济家乡的民众。

印度尼西亚华侨在雅加达举行“慈善夜市”,筹款赈济流落在厦门等地的金门同胞。据《抗日战争时期厦门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记载:1937年11月9日《江声报》报道“省赈务委员会,今日汇厦1000元,作救济金门难民之用”……

陈晓岚表示,馆藏的这批金门侨汇及相关档案文书述说的是海外侨胞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的真实故事,表达着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血浓于水、倾情危难的爱国爱乡情怀。这是侨胞对桑梓故里和受害同胞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无限深情,是中华民族儿女团结与共、心手相连、风雨同舟的真实写照。中国银行、华侨银行、海内外侨批局等在抗战期间,为支援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洪亚男 陈晓岚)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