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
第04版:网事·镇村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迅速蹿红的预制菜 安全性如何?

梅菜扣肉、黑椒牛柳、法式羊排、红烧黄花鱼、小鸡炖蘑菇……今年春节前,北京市民陈先生从App上下单了一批预制菜。除夕当天,只是简单加工,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便迅速“做”了出来。

所谓预制菜,就是对食品原料预先进行半加工,然后包装以及冷冻保存,消费者购买后经过简单烹饪,就可以上桌食用的菜品。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宅经济”拉动了预制菜从供应餐厅向供应家庭拓展,并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在虎年春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预制菜方便了家庭生活,但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有和陈先生一样的好体验,图文不符、偷工减料、食材不新鲜、口味不佳等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吐槽”不已。

专家建议,要加强对预制菜质量和安全的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也要给相关企业提供良好有序发展的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这种便捷的生活服务。

简单加工即可食用

半成品预制菜火爆

公开数据显示,进入2021年腊月以来,某生活消费类App搜索“预制菜”次数同比增长超10倍,带动“快手菜”“半成品菜”“加热即食”等相关概念搜索量整体较去年同期涨4倍;有线上买菜平台7天就卖出了300万份预制菜,每笔单价同比增长1倍。据相关机构报告,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8300亿元。

据相关平台统计,2022年货节期间,预制菜成交额增长148%。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货不对版”吐槽多

北京市民费妍从网上买了份预制菜大礼包,到手后,她的心都凉了半截,其中一份烤牛排只有半个拳头大小,和图片宣传严重不符。记者浏览预制菜售卖平台发现,消费者对此吐槽的不少,有说缺斤少两的,有说包装损坏的,还有说食材变质的。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之所以吐槽预制菜较多,一方面是作为新生事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预制菜的火爆,大量企业进入该领域,存在制作不规范问题。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81万家,2021年新增4212家。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预制菜是否卫生,安不安全,是消费者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2020年8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调整食品经营项目的修订内容中,增加了简单制售分类、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等;针对简单制售类项目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项目类别,实施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监管部门应当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如及时发布在监督管理中发现的合规和违规的网络销售情况,以便消费者选择有安全保障的预制菜供应商,提醒消费者保留相关的票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维权的凭证。”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说。此外,预制菜的消费加大了家庭厨房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也需要提示或引导消费者在最后环节的安全操作,多措并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新华)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