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市将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原则,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抓好“规划、规范、提升、示范、招商”五个环节,实行分类管理,高质量提升现有园区,按照“四个同步”高标准新建十大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我市“3+3+N”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工业(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明显增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入园率提升至60%、在园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70%。这是我市日前出台的《石狮市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
根据《方案》,我市将从八大方面入手,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具体为:
加快实施园区提升行动。强化规划引导,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布局、高品质管控,每个园区形成1至2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标准,限制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推动整合提升,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通过“一区多园”模式实现做大做强;引导区位条件较好、设施配套较完善的城区现有园区与城市服务职能互动融合。强化带动引导,加快推进服装智能制造园、光子技术产业园一园、生物医药园等标准化建设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企业业主和专业服务机构通过自主提升、联合提升、以商招商等方式,共同打造一批产业特色强、配套设施全、专业水平高的专业园区。
做优做强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链条协同,实行链长制,围绕“3+3+N”产业体系,做到“一产一策一专班、一规划一计划一方案”;发挥龙头企业在园区“链主”作用,深化园区内产业协作配套和专业化分工,推动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补齐产业链短板环节,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培优做强纺织鞋服、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商贸会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六大产业,培育壮大光子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开展工业企业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政策,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培育标杆示范企业,实施“1+1”培育行动计划(即龙头领军标杆和“专精特新”标杆),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产值超百亿元民营企业3家,新增挂牌上市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
促进用地集约集聚。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原则,强化用地管理并向工业园区倾斜用地计划,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探索灵活方式供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鼓励园区入驻企业建设使用多层高标准厂房,加大低效用地退出与再开发力度,依法依规进行调整和配置,腾出空间承接更多优势要素。
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园区环境承载能力。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打造综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构建宜居宜业的园区营商环境。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加快5G网络、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与推广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提升园区数字化管理水平,实现资源信息集成和应用服务集成。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链大数据汇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企业。
探索园区机制创新。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建立“1+N”工业(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机制,实行“政府管理+公司化运作”管理模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互通,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一批创业创新项目和科技成果在园区内转化落地。
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支持园区策划生成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纳入专项债项目库,争取工业(产业)园区专项债资金;实施“专项债券+市场化配套融资”等方式,积极向政策性金融机构多渠道筹集中长期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园区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综合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产融合作试点等工作,深化银担合作,推广应用供应链金融。
加大园区招商力度。推行多元化招商,坚持“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招商,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园区集群式发展。紧盯项目落地,从策划、签约到落地、开工,全过程跟踪推进,督促项目尽快落地,确保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促进项目落地、开工、投产提速增效。(记者 许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