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个“网红”隔离险产品即将下架的消息在保险销售人员的朋友圈屡屡刷屏。此外,不少保险销售平台还以此为噱头,展开限时营销。3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疫情呈点状发生,多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却选择下架此类产品。
所谓“隔离险”“防疫险”,本质上大多是一年期以内的意外险。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保险公司顺应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在承担意外责任的同时,扩展了保险责任,包括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导致的强制隔离等,触发理赔条件后保险公司以津贴形式进行经济补偿。
某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前期为开拓市场,打“价格战”促销,各保险机构都把此类产品保费压得很低,且这些产品的赔付责任较广。因此,盈利状况并不是很好。记者在此前调研中发现,多家保险机构打出“薅保险公司羊毛”“在家躺着数钱”等营销口号,宣传售卖“隔离险”产品。记者对比了几家保险公司的“隔离险”产品,发现其共性:一是保费较低,理赔金额较高,例如,某隔离险产品保费为8.8元30天起,隔离赔付津贴却达200元/天;二是投保便捷,多数产品为线上自助下单,有的产品与航空公司、旅游公司等平台合作,消费者在购买机票、火车票时勾选该产品即可生成保单。“保险公司选择暂时停售调整,可能担心该类产品赔付率增高会导致赔本。将费率和理赔责任优化后,或许会再次上线。”上述销售人员分析称。
今年2月,银保监会财险部发布《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对发现的产品开发设计不合理、销售误导、无故拒赔等行为,依法依规追究保险公司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要求经营此类业务的公司要根据前述要求做好自查和整改。
不少已投保的消费者表示,“隔离险”的理赔并没有广告中说的那么容易。记者搜索黑猫投诉平台,与“隔离险”相关的投诉多达1813条。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在于“被隔离却没有产生理赔”“退保手续费高昂”“理赔证明材料苛刻无法提供”“强制购买”等。
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应在充分理解保险责任及条款的前提下,慎重购买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应减少营销宣传中的套路,加强产品的保障性。(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