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 郑学富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辞》改编为戏剧作品《雌木兰替父从军》,第一次将木兰的英雄形象搬上戏剧舞台,也给一直没有姓氏的木兰赋予了“花”姓,自此将花木兰的故事从民间野史变得更为流行。可是,同时作为画家的徐渭却没有画出花木兰的人物画像,未免遗憾。其实在明代以前,很少见到以花木兰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作品。从目前能查看到的古代绘画中,清代画家禹之鼎于康熙十三年(1674)创作的《木兰图》(见图),可以说是最早、比较有权威的一幅花木兰画像。
禹之鼎(1647—1716)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画家,字尚吉,一作上吉或尚基,号慎斋,江苏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一作江苏兴化人。他擅长人物,尤以肖像著称。入京供奉内廷后,声名鹊起,誉满京师。他的肖像画在学习前人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广采博取,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墨骨和色晕并重,既有淡墨渲染的坚实结构起伏,又有重色晕罩的明润肌肤色泽,所画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立体感强,又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形神兼备,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禹之鼎的肖像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画无任何背景的单身站立、或正襟危坐的画像,以避免人为雕琢或理想化、概念化的痕迹,而往往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故事情节、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人物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力求生活化、具体化,富有真实性和亲切感,所画人物都表现得真切自然,动人心弦。这种用背景烘托人物的绘画手法,禹之鼎运用得娴熟自如、得心应手,远胜他人一筹。《木兰图》就是如此,描绘了花木兰“旦辞爷娘去”这一具体场景。
画中背景为一处农家院落,草堂、泥墙、柴门,门前青草萋萋,院中古树参天,根株盘结,中部枝叶繁茂,顶部状如鹿角,表现了主人在此是老户人家,居住年代久远,岁月沧桑。花木兰身着黄色战袍,头戴红缨盔,脚蹬黑色战靴,腰悬弓箭、箭壶,一副女将装扮,英姿飒爽,骑坐在一匹白马上,俯身与家人依依惜别。她的出征装备符合《木兰辞》所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画中四位人物神情各异,无不体现了离别时不舍的心境。作为少女的花木兰身材丰腴,面庞白皙俊美,其神态既有刚毅、果敢的豪迈,又有贤淑、温柔的细腻;门口台阶上站着白须飘髯的老父亲,手拄拐杖,深情地望着女儿,心中既有愧疚,又有怜爱;老母亲手领着小儿,面对即将远征疆场的女儿,难以自抑,掩面而泣;小弟弟仰面观天,似在看天气阴晴变化,惦念姐姐征途上是否顺利?能否平安回来?生死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此图体现了花木兰牵挂亲情、骨肉难离的拳拳之心和慷慨赴国难、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
此后,以花木兰从军为主题的画作也多了起来,大多是以单人为主体,着重对人物动作和气质的刻画及塑造,如清朝余集画的《花木兰》表现花木兰征战中喜读兵书的儒将风采,近代画家谢之光、程十发的《花木兰》表现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这些画作从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弘扬的主题是花木兰所体现的忠孝节义、坚毅勇敢的品质,抒发了对女英雄的颂扬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