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姚旭东
公元1894年,在清朝为光绪二十年,农历干支为甲午年,而日本纪元为明治二十七年。此时清王朝的洋务运动经历了三十五个春秋冬夏,亦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二十六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按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方称日清战争)。两国舰队集结黄海,经过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两场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则攻下朝鲜的平壤,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1月22日在旅顺屠城,血洗全城,整场战争历时9个月。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战争的结果导致中日两国命运的彻底改变:胜利者迈入近代列强的行列,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在这一年,中日两国依旧在铸造发行各自的货币,以维系自身财政和市场的运转秩序。本文就是要从两国的货币体系特色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双方成败的内在动因。先来看清朝的货币,这是当时的山东即墨县铸造的十两元宝银锭(图1),上面打了圆形的税字戳记,是为当地的税收银两。这是当时北方地区的主要货币形象;而南方乃至东西部地区的货币特色又有差别。四川官银号同泰昌于当年铸造的十两圆陀形银锭(图2),在上部打了茶课戳记,也是当地茶叶产业征收的税银。该年七月由江西万载县铸发五十两方形银锭(图3),而此时远在黄海的丰岛海面,两国的舰队已然正式开战。从上述三地的白银货币形态来看,银锭形状、规格、成色及至秤量单位都千差万别、不一而足。即以秤量单位举例,当时清朝主要的秤法就有库平、漕平、关平等多种单位,其分别属于官府的藩库、漕运船社机构、江海关的税收,以及各地市场的不同计量单位。至于各地方部门和部队的银子秤法就更是五花八门、多不胜数。较著名的有原属于湖南湘军部队里的湘平单位,后经左宗棠带队进入新疆平叛,就把这种银货秤量单位留在新疆,成为之后当地的主要白银秤法。而当时的小额货币铜钱也是由各地分别铸造发行,其重量、大小及含铜量亦各不相同,可见斯时全国的货币体系是多么混乱不堪。盖源于从地方到中央都各自为政,只为地方与部门利益盘算,设置自己的一套货币体制,以便己方从中谋利、捞取实惠。
再看日本当时的货币情况:早在1868年,海洋对面被清朝士大夫称为蕞尔岛夷的日本,在亲眼看到中国被西方列强无情蹂躏后,开始全面转向以西方为师,最高统治者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明治维新正式开始。明治维新中,日人放弃和服改穿西装,设立小、中、大学共计5600余所,普及义务教育,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日本通过“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日本维新政府为适应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的需要,始铸面值为“一圆”的贸易银元,其正面上部是皇室国徽图案,两侧为呈弧形排列的花枝,中间的文字为汉字“一圆”,下面是绸带扎成的同心结;背面为张扬的“飞龙戏珠”图案,周边的文字有“大日本”和“明治××年”及标注的分量成色字样。该套币由明治时期著名的钱币设计雕刻家(雕金家)加纳夏雄设计并制版,史称“名之金工”。日本贸易银元铸工精良、制作精美、成色统一,主要由大阪和东京两大造币厂铸造,再由大藏省统一发行。图4就是甲午年日本国内铸造发行的龙洋,虽然距今已一百多年,其币面精细光洁如同镜面一般光可照人,实为中国现代精制币的工艺水平。此套币的其余品种五钱、十钱、二十钱、五十钱(图5)的铸造工艺同样精细。曾有国内收藏名家指出,收藏古物要收藏国力处于强盛期和上升期的东西,这种时期做出来的物件其工艺水平一定是出色的。以此来对照这时期的两国货币实物,高下立判!
当时的日本龙洋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东亚、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其中中国东北、华东、华南地区受其影响较深。由于清朝的银铜复本位币制的状况,使得银锭与铜钱之间的面值差距过大,流通使用不便,因此市场上同时又流通银币洋钱。而其时东亚地区市场上流通最广泛、使用量最大的银币就属墨西哥的鹰洋,这是这一年墨西哥铸发的鹰洋银元(图6),其正面被打了不少戳记,而中间的自由帽上还打了一个太阳图案的印戳,这应该是那时日本军方的戳记。看来这枚鹰洋不仅流通于清朝的钱庄与市场,还曾经被日军部队作为军饷使用过,是东亚地区共通的银货币,连日本国内亦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