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上下倡导清明新风尚。咱厝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的制作短视频,缅怀逝去的亲人;有的给儿孙讲先辈故事,传承家风家训。
制作视频怀念逝者
“爸妈,今年受疫情影响,清明节不能去给您二老扫墓了,只能以此寄托哀思。”清明节当天,60多岁的林大姐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一段短视频,缅怀双亲。
林大姐告诉记者:“以前,每年清明节都会和家人一起上山扫墓,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家积极响应号召,表示不聚集、不扎堆,在家庭群里和亲友们一起回忆先人生前事,一起在网上祭奠。”在林大姐制作的视频里,有一张林大姐双手合十祈祷的照片,视频里还配有一段对其父母思念的文字。受林大姐的启发,其家族里的一位小侄子做了一个“永远怀念二老”的祭奠影集。一时间,群里的亲友纷纷发言,回忆二老生前的时光。对于“云祭扫”方式,林大姐表示支持,觉得环保、新颖、有意义。
记者注意到,在微信朋友圈,除了林大姐,还有不少中老年朋友也在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祭奠逝者。60多岁的老戴告诉记者,清明祭祀主要是表达对逝者的怀念,重在心意而不是形式。还有不少60后表示,和焚烧香蜡纸钱、放鞭炮的传统祭祀方式相比,他们更提倡这种没有黑烟、没有噪音的文明祭祀方式,认为既环保又方便。
给孙辈讲先辈故事
与林大姐相比,老戴今年通过与孙辈们分享先辈的故事,来怀念逝去的亲人。老戴告诉记者,在他眼里,清明不同于其他节日,有着特殊的内涵,可以说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这是一个专门用于祭祀、怀念祖先的日子。
“今年不能带着孙辈们去给先辈扫墓,于是借着孩子们都在家的机会,便跟他们讲了先辈们的创业故事。”老戴的祖父母与大多数石狮人一样是做小生意起家的,从最初在街边摆地摊到后来租房开店再到买房盖楼,靠着爱拼敢赢的精神,积下了一定的财富。老戴说,虽然先辈们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对于家族的延续都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将记忆中先辈们的点滴说给孩子们听,把这种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一种不错的缅怀方式。让老戴欣慰的是,孩子们都挺喜欢听他分享的那些陈年往事,一个个都听得十分入神。
据悉,今年清明期间,一些学校还推出了听爷爷讲革命故事等活动,让老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孙辈交流,传承先辈精神。
(记者 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