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伍仟圆耕地机
图2 伍仟圆耕地与工厂
图3 伍仟圆蒙古包
图5 伍仟圆渭河桥
图4 伍仟圆牧羊
■湖南长沙 粟磊
说起第一套人民币,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发行到哪里!故其发行还起到“战时货币”的作用。因为当时我国缺乏发行货币的经验,所以使得一版币出现了面额设置过大等问题,其中就包括面值伍仟圆的5种纸币。虽然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也为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1955年5月10日,这五种纸币正式停止流通使用,却在如今的钱币收藏界成为了“抢手货”。
其中第一种“伍仟圆耕地机”,俗称“单拖券”,由央行发行于1950年1月20日。它纵75、横140毫米,字冠号为三字冠七号码。耕地机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种农耕机械,是农业发展的有效助力。该票面主景描绘的是一名农民在成片的农田中辛勤劳作的场景,主蓝绿色;背面为花符图案,主绿色(图1)。其采用凹凸印各一色、胶印一色的印刷工艺,由北京印钞厂印刷,印刷时间为1949年11月17日至1950年4月29日。特征为票券有菱花水印;票面底纹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伍仟圆”组成;冠字在左,号码在右;票券背面右侧面额上方有“W”字母暗记;正背均印有红色单线美术大字“票样”字样;无编号。
第二种“伍仟圆耕地与工厂”,俗称“拖拉机、工厂”,则是由上海印钞厂印制,1950年1月20日开始对外发行。其票幅纵75、横140毫米,但是正面边框有127.5×65毫米、129.5×66毫米等多种。画面虽然没有正面刻画农民的面部表情,但熟练操作机械进行收割的坚实背影和现代化的机械所展现的力量与震撼,突出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带给人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带来的巨大成就。它正面左侧图案为三台拖拉机耕地,右侧工厂,主深蓝色;背面花球,主黄色(图2)。其特点是有菱花水印。底纹由曲纹组成。暗记为正面右图四层楼左树丛中有“5”。
第三种“伍仟圆蒙古包”,由央行发行于1951年5月17日,票面尺寸为140×74毫米,字冠号为三字冠七号码。该票券正面图案为右侧有蒙古包和骆驼图案,主色为绿色;背面为花符及蒙文行名和面值,主色为蓝色(图3)。其采用胶印四色、凹印一色的印刷工艺,由北京印钞厂印刷。票面无水印,底纹由曲纹组成。此票券是人民币中最先印有少数民族文字的票券,票面底纹由曲纹组成。票券正面蒙古包上有“蒙古”二字暗记,背面中心蒙文中有“人”字暗记。由于当时我国经济还不发达,这类票券多出现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并没有大范围流通下来,故其成为人民币收藏界公认的“四大天王”珍品之一。
第四种“伍仟圆牧羊”,则发行于1951年10月1日,俗称“羊群”。其正面牧羊图,主紫色;背面花符及维文行名和面值,主绿色(图4)。票面尺寸为140×75毫米,三字冠、七号码。印刷采用胶印五色工艺,印刷单位为北京人民印刷厂。其无水印。底纹由“中国人民银行”“伍仟圆”组成。暗记是正面右图树下有“人”;背面中央花符内有“C”“N”“X”。背面印有维文行名和面值。由于该券仅在新疆地区发行,所以十分珍稀。虽然它在“六珍”中发行量偏大,但因流通频繁,旧票居多,品相新者极为稀少。
第五种“伍仟圆渭河桥”,俗称“火车过桥”,发行于1953年9月25日。其纵75、横140毫米,字冠号为三字冠七号码。它反映了1949年初,渭河桥的建造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盼。该票券正面图案为渭河桥,主紫黄色;背面花符,主蓝绿紫套色(图5)。其采用胶印八色的印刷工艺,由北京印钞厂印刷。该票面无水印,票面底纹由花纹组成,票面文字第一次从左至右书写,这是第一版人民币中唯一一张按新规则书写票文字的票券。票券上的职章“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也相应改为由左至右排列。票版年号正面为“一九五三年”,背面为“1953”,为第一版人民币中票版年号最晚的票券,也是套色最多的票券。票券正面火车票车轮上有“天”“Z”字暗记。
另外,根据点藏收购网3月份的报价,第一套人民币伍仟圆按照下品、中品、上品的价格划分,分别为“伍仟圆耕地机”1400元、3000元、7000元,“伍仟圆耕地与工厂”1100元、2000元、6000元,“伍仟圆蒙古包”20万元、40万元、60万元,“伍仟圆牧羊”2万元、5万元、10万元,“伍仟圆渭河桥”1000元、6000元、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