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10版:瓷画说史 上一版 下一版  

明清青花瓷盘 诗画说传奇

图1 “春风酒一壶”诗文瓷盘

图2 “歌罢彩云无觅处”诗文瓷盘

图3 清嘉庆间北京会文堂刻本《西厢记》鼓词

图4 明崇祯间汇锦堂刻本 《西厢记》插图“草桥惊梦”

■江苏南京 胡剑明

青花瓷盘作为摆件,受到收藏家们的钟爱和追捧。今年年初,南京藏友卜安吉发了两幅图给我看,并且询问盘子右边是什么句子?我仔细看了几遍才弄清了诗文内容:其中一只盘子(图1)上的诗句:“春风酒一壶,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无,试听钱塘梦。”另一只盘子(图2)上的诗句:“歌罢彩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蒲。”卜先生说,这是他早前去上海博物馆游览时手机拍摄的两件展品。揭开诗句内容,卜先生也希望我能解说一下这两只瓷盘画面中演绎的故事。千年古瓷写诗意,几多大梦成传奇——笔者试着做了如下解读,说来也是收藏之趣,今将其展示出来,期待方家不吝指教。

第一首诗中的“钱塘梦”,我知道有宋代小说家话本。作者不详。故事是说,汴梁秀才司马猷卜筑钱塘,掘得骸骨一副,于是用石匣装盛,葬于高阜之处。至晚,有一美女前来求爱,被秀才怒而斥之。女子忙赔笑脸,低首无言,手执白牙象板,高歌半阕《蝶恋花》后,化清风而不见。秀才霍然惊觉,乃南柯一梦,悔之不及,即续作《蝶恋花》半篇。

元白仁甫也有《钱塘梦》杂剧,其题目正名是《司马猷诗酒蝶恋花,苏小小月夜钱塘梦》,说的是,北宋元祐年间的才子司马才仲“梦会六朝南齐名伎苏小小”的传说。司马才仲是北宋名相司马光的侄子,整天沉醉于浮糜轻艳的宫体诗里,痴迷到不能自拔,刚到弱冠之年,就来到钱塘江畔猎艳。一日,下人挖土栽花时挖出一骸骨,司马才仲吩咐好生用石匣安葬。当晚,他梦见一美人来道“万福,谢葬骨之恩”,并“愿陪枕席之欢,共效于飞升之乐”,司马却敬谢不答。美人即化清风而去,司马一梦惊醒,后悔莫及。

图1所示这件青花盘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器物。据说,瓷盘形体较大,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透明釉,釉色泛显青白,釉层略厚显粗松。盘底为双圈四字“绿阴堂器”青花楷书款。真的精美!它与英国某藏家所藏顺治青花盘相似,上博盘诠释了古代画师对“钱塘梦”最曼妙的图解:盘园之幅,庭院一角,茂树繁枝,雕栏高台,近在一境,这是中国传统仕女人物画的典型图式,人们透过月圆形洞门,可以看见司马先生桌上的册页、酒杯、烛台和香炉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屋内,一中年男子坐在官帽椅上,正伏案酣睡。画面右侧一青年女子正手持响板而歌:“春风酒一壶,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无,试听钱塘梦。”

瓷盘上的这四句诗是从明朝大臣、文学家谢一夔那里演化而来的。原诗为:“天地万物旅,光阴百代客。人生居其间,随寓无定迹。泛梗任西东,飘蓬复南北。嗟哉潘君子,以寓颜其室。悠悠意自如,休休心自得。春风酒一壶,夜月琴三迭。富贵不强求,功名安所适。俯仰信自然,满腔春拍塞。”谢一夔出生于小官吏家庭,因祖父永亨避仇人报复,隐姓埋名,依匿外祖父王氏家中,遂从王姓。及至一夔显贵,才始复旧姓。谢一夔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得仁初为县府卫吏,以办事廉能勤敏,而升至汀州府经历和推官,是一位受到士民拥戴的官吏,有“廉惠得民心”之誉,及其去任,后人为建祠以祀。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一夔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谢一夔成年后,受业于同乡著名学者翰林侍讲尹直门下,为尹直垂爱。天顺四年,一夔参加会试,“以书经冠天下士”。廷对时,一夔上推唐虞三代之盛,下及汉唐宋沿革之详,洋洋三千余言,英宗皇帝大加赞赏,赐为头名状元,榜名王一夔。他仕途一帆风顺,初授翰林院修撰,再迁翰林学士,仕终工部尚书。一夔显贵时,全家始复姓谢,卒后追谥文庄。

谢一夔在任翰林修撰之时,便同一些资深的翰林学士一道,担起了经筵的任务,一夔负责给宪宗讲授书经。成化十四年二月,皇太子(即孝宗)出阁,诏简儒臣充东宫讲官,谢一夔与学士彭彦实等以学行选侍讲读。在明代仁宣以后的后嗣之君中,孝宗在旧史书中是最受称赞的一位。在他统治期间,有“弘治中兴”之誉,于此不能否认有谢一夔等人当年对他的教导之功。谢一夔著有《宋元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及《古源集》(《谢文庄公集》)、《东藩唱和集》等传世。

图2所示之盘为顺治时期的器物,其画面虽也概括洗练,但比较程式化,远山近景,一钩残月,三个人物。曾有行家评曰:左侧缺乏实景感,圆形构图的几何化成分,沿坡的树叶呈鱼子状小圆圈堆积。盘内一屋,也有圆形门洞,屋内绘有一童子在案边玩耍,门外有驴在槽边吃草;主角是一名伏案而睡的男子,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此人案头无书,却也有春梦,一缕烟韵,他梦见一天仙美人,正手持响板,击板而歌:“歌罢彩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蒲”。笔者曾藏有一册“清嘉庆间北京会文堂刻本《西厢记》鼓词”(图3),内有“明崇祯间汇锦堂刻本《西厢记》插图‘草桥惊梦’”(图4),读者可以比较看出,它与上示两个瓷盘所绘青花瓷画,绝对有相同之味。

瓷盘上这两句诗是宋代诗人司马槱的句子。原诗为:“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歌罢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梦回明月生南浦)。”司马槱,元祐中以苏轼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入第五等,赐同进士出身。后任河中府司理参军,终知杭州,死于任上。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确有两则传说。情节虽有出入,但有一个共同点,即美女所唱乃本词上片,而这唱歌美女就是南齐名伎苏小小的鬼魂。传说虽然荒唐无稽,但事出有因。揆诸情理,司马槱既在钱塘为官,或与歌伎相恋也是可能的。别后相思,形诸梦寐,乃托梦境以寄相思。而好事者附会其事,编造情节,也有可能。不论怎样,这首词当为司马槱所作无疑。此词以优美的意境和音韵,描写钱塘江畔歌伎的生活。所谓“南浦”,语见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用为离别之典。此二句点明这场美好的相遇,竟是虚无缥缈的梦幻。诗人大梦方醒,披衣起巡,凭轩凝望,但见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升起,心中怅惘不已。缠绵抒情的笔调,超越了时空、地域……正应了那句:分离的爱情才是故事。

清代瓷器上有许多传说故事,那都是艺人基于对艺术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进而产生的一种艺境传神的状态,意味着一种执着与传承。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的诗人、艺士、工匠好像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技艺,描绘一种美好的烟霞梦境,尤其是对那些“时空相隔、人鬼缘生”的凄美委婉,写画得迷离恍惚、清丽凄恻,期望让自己的作品达到一种特有的艺趣效果,我们作为收藏家、欣赏者,只能感叹——艺术也文娱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