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 黄宗慈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明清两代是中国砚台发展的新阶段,造型丰富多样化,制作日臻完备,砚材的种类颇为广泛,但端、歙两砚仍为主流,其他如澄泥、陶、瓷、木、漆、铜、铁砚均有制作,还有用玛瑙、翡翠、水晶等制砚的。至于砚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诸如葫芦砚、瓜形砚、荷叶形砚、古钱砚、琴形砚、龟形砚、瓦形砚、犀牛砚、月样砚、鹦鹉砚、圭形砚、风字砚、天然山水砚、二龙戏珠砚、五蝠砚、双凤朝阳砚、鲤鱼跃龙门砚、九子连环砚、八角辟雍砚等,还有仿古铜器和直接仿古砚的制作。
这方道光七弦琴袖珍砚(见图),长12.4、上宽5.8、下宽7、前部连雁足厚3.4、后部连龈托厚3.4、腰部厚度2.5厘米,质地细润,砚形呈古琴状(七弦琴)。砚面墨堂为椭圆形,砚池呈月牙形。砚堂与砚池交界线下刻一回首麒麟,墨堂和砚池上面及周围是浅浮雕纹饰;上方正中一段七根琴弦和下方弦眼将画面纹饰一分为二,两边对称浅浮雕龙纹在上端而凤纹居下部,外缘为一周回纹。整个图案构思巧妙,颇具动感,既可掌上把玩,也是临池实用之品。
砚底在砚足和龈托之间阴识铭文,隶书:“无琴弦、不再音。仿琢砚、置墨林。浸大清、练余心。”落款:“道光十五年秋”,下钤阴刻方印“石友”。该铭文原是清代大文学家纪昀(1724—1805,在《题端石琴砚铭》中写的“琴砚铭”三则。纪氏一生嗜砚成癖,铭文很多,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弥足玩味。
“道光十五年秋”即乙未年(1835)秋,显示出该砚制作时间。钤印“石友”二字,并非制作者,应是“与石为友”或“石为挚友”之雅称。
砚左侧阴识篆书“云蒸露湛”,这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苏轼(1037—1101)题砚铭文廿七则之十一《黼砚铭》:“黔歙之珍,匪斯石也。黼形而縠理,金声而玉色也。云蒸露湛,祥符之泽也”。清代无名氏《玉雕瑞兽诗文砚》也有铭文:“湿润清坚,君子之德,云蒸露湛,盛化之泽”,这些都是对砚石的赞美。砚右侧阴识楷书“松风轩”,下钤阴识印一方“松风轩印”。这“松风轩”是制砚者的堂号,不具真名。“松风”二字应出于唐代诗人刘长卿(约726—786)的《听弹琴》五言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七弦”作为琴的代称,意象更具体。这首五言绝句很通俗,大意是:七弦琴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静静听着风吹松林的凄清声音,虽然我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人们大多已不再弹唱。另一方面可以令人联想松下清风,让人神思百转,进而生出悠悠之感。将琴或砚直接当做素琴,将临池挥毫当做操琴,其趣味更加悠长。可见砚作者连堂号也紧紧扣住琴砚这个主题。
这方小小琴砚,制作者颇具苦心,由设计到精工细琢,即使铭文、款识、堂号均围绕着“琴”这个内容来发挥,而镌刻、书法也非常老到,可以看出制作者深厚的匠心底蕴。再说,砚面上的麒麟纹饰。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2000年,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麒麟送宝,祥光现”,所以象征天下太平。砚两侧铭文已被使用者、把玩者用手磨搓得较浅了,古人手泽、油光亮丽。由此可见,真是一砚在手,乐趣无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