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7版:藏海观澜 上一版 下一版  

婴舞“毽子”戏“蹴鞠”

图1 北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

图4 北宋苏汉臣《杂技戏孩图》扇面

图2 眼盯蹴鞠脚跟

图3 女婴扎拢“盘髻”的飘带

■湖北武汉 刘昕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蹴”有用脚蹋、踢的含义。成语“一蹴而就”,说的是将球踢出那样简单。踢毽子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都是儿童玩耍嬉戏的最好项目。

2300多年前或更早,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蹴鞠”就成为一种民间盛行的娱乐活动,到了唐朝尤为盛行。踢毽子形成于汉代,流行于六朝、隋、唐,宋朝更是官民推崇。孩童们集体“蹴鞠”和“踢毽子”的玩耍称为婴戏。

孩童文娱活动的婴戏场景,是文人墨客热衷创作的题材。早在魏晋时期,儿童就成为一种专门的题材出现在绘画当中。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南朝画家顾景秀、江僧宝等曾以儿童为题材作画。到了唐代儿童作为独立的人物画题材已确认,宋代则形成了一派“婴戏图”绘画分支,其中以李嵩、苏汉臣的艺术成就最高。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苏汉臣绘画作品《秋庭戏婴图》(局部)(图1)备受人们喜爱。

早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就见有婴戏纹,宋代的耀州窑、磁州窑和景德镇窑陶瓷上更有较多应用。

宋时名窑林立多有用娃娃纹来装饰瓷器,《婴戏图》是老庄哲学中的婴儿最是纯真朴实,在陶瓷上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表现。

珍珠地开光婴戏梅瓶所绘的蹴鞠与踢毽婴戏图属于较少见到的题材,却展现出绘图时代的文化娱乐、梳妆服饰与制作工艺等时代风貌,婴儿面部的表现手法更具有其独特的风貌。

表现北宋婴戏“毽”“鞠”风采

“珍珠地”纹饰为晚唐河南密县西关窑首创,北宋河南登封曲河窑将其改进发扬光大,并在北方整个磁州窑系普及开来。珍珠地纹饰注重同一器型的不同纹饰布局的协调合理,结合造型特点构图多以写实为主,设计匀称灵活一气呵成,没有程式化的古板和拘泥。有些作品突出写意,寥寥数笔划花,就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图案,逼真传神,寓意丰富。宋代人物绘画成熟之时,北方第一大民间磁州窑系非常多地烧制婴戏题材。高26厘米的珍珠地开光婴戏梅瓶上面的纹饰,所反映的就是北宋时期男孩蹴“鞠”、女童踢“毽”之娱。

蹴鞠在宋代获得极大发展。珍珠地开光婴戏梅瓶中蹴鞠男童脚后跟倒钩皮“鞠”技艺,正面六棱形为面料六边双线缝制,依据正面加六边推测整“鞠”为北宋“十二片香皮砌成”,男孩眼睛直勾勾盯着皮“鞠”(图2,为梅瓶的局部),女童展臂甩膀和毽子向上动感十足,尤其是踢毽女童一侧面孔合一正面孔表现脑袋随毽晃动(图3,为梅瓶局部)。

体现北宋孩童发式服饰风貌

宋代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普通民间百姓,都常以蹴鞠运动作为平日里的休闲娱乐活动,上层社会对蹴鞠运动的热衷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儿童蹴鞠在此时期尤为兴盛。

宋代流传至今的婴戏图中绘画蹴鞠的多于踢毽子,出土的陶瓷画有儿童蹴鞠的更多。绘画中的儿童梳妆与所穿的服饰,也随着蹴鞠运动在宋代的兴盛发展而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点。“婴戏图”作为风俗画的一种,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时代审美特征。

主要生活在北宋的苏汉臣绘画作品《秋庭戏婴图》,同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述的一样,黄发毛头小男童“髫”发怡情可乐。

珍珠地开光婴戏梅瓶中蹴鞠之童留的是“髫”,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苏汉臣绘画作品《秋庭戏婴图》(局部)(图1)中的男童一样。

蹴鞠与踢毽子服饰,在封建社会的服饰礼制中顺应了娱乐的需要与发展,呈现出了独特的服饰艺术魅力。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服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和审美观点等。蹴鞠运动中,服饰在穿法上、色彩的运用上、面料的选用上等都显示出其严格的阶级性和多样性。宋代的蹴鞠服饰分为皇室贵族和民间百姓两个部分,分别从款式、面料和色彩反映不同阶层的礼制要求。珍珠地开光婴戏梅瓶中,蹴鞠之童为男孩,头顶前留一小簇头发形如一个大“逗号”, 因本命年有“逗号”尾巴缠与不缠红细绳的不同。领口较小且上为掏挖小领,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汉臣《杂技戏孩图》正面男童,上衣不系腰带着装宽松,袖子较长敞口便于藏手于袖,蹴起鞠来自由轻松并避免触碰皮鞠。踢毽子之婴为女孩,承晚唐五代女子高髻时尚遗风,齐额头发向后盘髻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拢“盘髻”单辫子扎飘带形如飞蝶(图3),同苏汉臣《杂技戏孩图》(图4)中背身女童“盘髻”单辫子缠红细绳,为五代末将头发拢到头顶挽成一个圆形的发髻,在北宋发髻的根部系束丝带使之不垂于肩的“流苏髻”。右腋下有压大襟扣结系带与开缝。领口岔开较低为大襟敞领,上衣系腰带着装贴身,同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白衣衫女童(图1)。袖子较短束口系利于露手于袖,踢起毽子来不受衣服羁绊并便于接抛毽子。孩童裤子款式相同,裤袖都是束口便于蹴与踢。男童、女婴服饰虽有不同,作为在体育运动中穿着的服饰,不论在款式结构还是面料色彩上,都体现了为运动方便这一需要的特征,可谓在宋朝有了“运动服”雏形风貌。

展现北宋时期珍珠地工艺特点

精湛的珍珠地划花工艺,是磁州窑系北宋时的突出产品标志。它既是工艺与艺术的一块实施,又是工艺与艺术的一起实现。

1.在成型晾干一定程度器物胎骨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

2.用尖锐工具在化妆土上划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

3.用圈形工具在花纹空隙中间或花纹以外的留白处上戳满圆圈纹。

4.最后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即成。

后期制作工序进一步细腻丰富。施上两层白色的化妆土增加玉质柔润感。打磨处理借鉴金银镶嵌技艺嵌入色料的刻划凹槽,花纹里添上红褐或黑褐色彩施透明釉入窑烧制,使得这种仿嵌金银纹饰效果色调明快富有变化。

北宋时期的珍珠地划花施化妆土较厚,有的甚至施两遍化妆土,部分不细腻的化妆土较为松软。

管子在晾干的化妆土上戳印出圈痕,打磨圈痕边略有的凸起后施透明釉,因胎厚色深不易干透,施透明釉会出现粘贴不牢处化妆土脱落露出胎体,成为北宋时期磁州窑系珍珠地和镶嵌工艺的特点。

北宋磁州窑装饰技艺齐全,有细线划花、珍珠地戳花、刻花、绘花、镶嵌、镂雕、贴塑等,以宋代珍珠地划花、白釉刻划花最为著名,尤以镶嵌彩花鲜为人知。借鉴唐朝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在晾干的瓷坯上划花凹槽里施以化妆土涂透明釉,或在打过化妆土瓷坯划花凹槽里填以色料涂透明釉入窑烧制。

“珍珠地”戳花纹饰,是在瓷胎上刻划出动物及花卉等主题花纹后,再在主题纹饰留着的空隙处,用家禽羽毛管截面戳印留白处小圆圈作为辅助纹饰,而后在器坯表面施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

磁州窑不论什么技艺施于装饰,都极具时代风貌与民间生活情趣。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珠地划花虎纹橄榄瓶,所绘画的立虎霸气、生威、张扬。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珍珠地划花太白醉酒纹橄榄瓶,所绘画的一袒胸露脐、肩扛葫芦、醺醺酒态者,正如苏轼《湖上夜归》中“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所描写的憨态。艺术创作反映时代风貌,这只能是拥有那个时代艺术思想文化的艺人或工匠才能想到和做到。

以史鉴物,要把收藏重点放在收藏品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技艺与艺术的学习上,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不断提高我们的历史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