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气国宝展”展出唐玄宗传世唯一墨迹《鹡鸰颂》等名作,引起文博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近期,“人气国宝展”上新了,第二档国宝又推出重要文物藏品。读者朋友,你见过苏轼、苏辙、苏迈、苏过四人的书法作品在同一场展览中同时展出吗?该院这次推出的“苏氏一门法书”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文豪苏氏家族的书法盛宴。
而在这其中,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五封信札藏品最为引人注目,引发了文博收藏界新一轮的热度。
这五封信札都是苏轼写给杜氏家族的信,每封信都是寥寥数字,却为我们展示了苏轼早、中、晚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早期,苏轼意气风发,书法字体清秀,风格沿袭“二王”一脉。到了中期,他的书法风格随着心境的改变,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少了晋人的清逸,多了些颜真卿和杨凝式的“雄强”,书法也从“二王”书风转向“尚意”书风。晚期,苏轼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的书法更加成熟稳重,情感也于笔尖自然流露。
这五封信札看似只有寥寥数语,却可以与当时苏轼的处境和心境一一对应,可以呈现出他不同时期的心声,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苏轼,看到他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态度。
苏轼的《宝月帖》书于治平二年(1065),是他写给杜叔元的信札,只有四行,共四十二个字,也是目前苏轼传世最早的墨迹,此时还未形成苏轼“石压蛤蟆”的独特风格。
苏轼的《啜茶帖》中写道:他邀请杜道源见个面,一起喝喝茶,有点事想和他商量。顺便问候了杜道源的儿子杜孟坚。
从苏轼的《梅花诗帖》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苏轼经历生死后,在极度压抑的状态下内心的突然释然,用笔大开大合,酣畅淋漓。同样是寥寥几字,却气势逼人。(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