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12版:陶瓷 上一版   

动摇金翠尾 飞舞玉池阴

——清雍正珐琅彩瓷孔雀图碗品赏

图1 清雍正珐琅彩瓷孔雀图碗

图2 清雍正珐琅彩描金竹石牡丹孔雀纹碗

图5 清雍正珐琅彩孔雀纹杯

图3 清雍正珐琅彩孔雀图碗

图4 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碗

■陕西 刘燃冰

我国一些文博机构和民间藏有清代雍正珐琅彩孔雀纹诗文碗及杯,图案养眼,很有欣赏价值。

图1、清雍正珐琅彩瓷孔雀图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内平素无纹,外壁彩绘以翠竹始,继之绘白玉兰,而以粉色海棠终。中央的蓝色奇石上,一只敛翅孔雀低头漫步,另一只孔雀隐身于石后,在孔雀之前有两只绶带鸟,一只停于枝桠,一只飞舞空中;孔雀之后,枝干之上另有鹊鸟两只,两两相望。外壁另一面以墨书写有“动摇金翠尾,飞舞玉池阴”诗句,出自唐朝武元衡《孔雀》五言律诗之颔联。诗句前有“政化”,后有“升平”“弈世”共三枚红料印。器底带“雍正年制”二行蓝料宋体字双方框款。

图2、清雍正珐琅彩描金竹石牡丹孔雀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弧腹、圈足,器呈滚圆状,碗形周正。胎体轻薄,通体施白釉,釉如白玉般温润滑腻,外壁图案以珐琅彩绘,孔雀则栖息在石块上,恬静遐想。所有景象绘画精细,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尤其体现在孔雀尾,先用金彩勾勒孔雀之羽翼,内填饰蓝彩,间以松绿彩绘羽毛,一丝不苟,惟妙惟肖。花卉衬以黄、粉、绿三色装饰,嫩绿色填竹叶,整体色彩搭配得当,雅致清新。最为有趣的是牡丹花纹显得特色十足,衔接完美,锦上添花!这种精湛的技艺就是雍正一朝最负盛名、最为流行、烧制难度最大、艺术境界最高的过枝绘法。最后配以“动摇金翠尾,飞舞玉池阴”的诗句,诗末以红料描绘出“佳丽”“升平”和“弈世”三枚印章,完美地相结合,形成了诗书画印章于一体的工笔花鸟画。此碗底足胎白细腻,滚圆光滑,俗称泥鳅背,底部落标准的“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料六字款。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此碗图案所反映出的雍正王朝鼎盛时期的那种繁华似锦、国泰民安的富足生活,就连大自然的鸟类都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呈现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

图3、清雍正珐琅彩孔雀图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侈口,深弧壁,矮圈足。碗外一面彩绘孔雀、绶带、喜鹊、海棠、竹石和玉兰花。因玉兰和海棠合起来有“玉堂”之谐音,而绶带鸟象征长寿,孔雀代表吉祥,喜鹊表示喜悦,因此整幅装饰纹样遂有“玉堂祝寿”的象征意义。碗的另一面以墨书题写“动摇金翠尾,飞舞玉池阴”诗句,诗末以红料描绘出“政化”“升平”和“弈世”三枚印文,传达画中主题象征太平盛世。碗内素面无纹,碗底以蓝料书“雍正年制”两行宋体款,外加双方框。

图4、清雍正珐琅彩花鸟纹碗一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碗造型端庄,撇口,深腹,圈足。碗内壁及底部均施松石绿釉,为雍正朝瓷器的独有特征。底部有蓝料款双方框款“雍正御制”。胎体洁白如雪,上面绘有玉兰和海棠花各一株,孔雀、画眉和绶带鸟各一只,画面以孔雀为主体,孔雀眉目清晰可见,枝叶、树干亦鲜活如生,敷彩亮丽,且运用自如,孔雀华美的头冠、羽翼均展示得淋漓尽致,姿态高傲,有种百鸟之王不可侵犯的威严,下面还绘有竹石等装饰,山石用笔苍劲,花鸟比例配合得当,一侧墨彩书“动摇金翠尾,飞舞玉池阴”,书法圆润有力,首尾落三方红印“寿如”“寿古”“君子”,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图文并茂,妙趣横生。

图5、清雍正珐琅彩孔雀纹杯。此杯敛口,深壁,矮圈足。釉面白色泛青,光洁滋润,薄而透光,足圈釉面显淡淡的水绿色。器内平素无纹,外壁中央绘一棵参天青松,一对孔雀站立粉红色石上,颈项竖起回头凝望,一只敛翅,一只展翅,色彩丰富,眉目清晰,身毛细致,栩栩如生,气势生动,形神优雅。两边月季数枝,或绽放满开,或含苞待放。一侧边缘,两朵蓝色菊花,分外惹眼。外壁另一侧,以墨色书“动摇金翠尾,飞舞玉池阴”的诗句,诗句前有“佳丽”,后有“旭”“映”三枚红色印章。器底带“雍正年制”二行蓝料宋体字粗细双方框款。此杯工艺精细、秀美,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画面紧凑,错落有致,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是雍正珐琅彩“内廷恭造式”的典范之作。此器为1999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清雍正珐琅彩孔雀纹诗意小杯。

珐琅彩瓷器从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 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经“如意馆”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得出的具有极强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的旷世之作。

雍正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帝王,虽然在位时间仅短短13年,但其勤政治严、肃清吏治的执政方针为即将到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他不仅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亦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勤政著称的帝王。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历史的高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