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缂绣作品质、量俱精,“镂绘集锦——缂绣山水人物特展”近期在该院展出,呈现了宋代至清代30余件缂丝文物精品,其中宋代缂丝《仙山楼阁》册为国宝级文物。这次展览引发文博收藏界的关注。
缂丝以简单的平纹木机,采通经断纬织造。其具体工艺是,先将纹样描绘在经面上,依画稿所需要的各色丝线,分别装进梭槽中,按图案设计,来回穿梭于图形的经线之间,周围留下锯齿状的空隙。因此缂丝又称为“刻丝”,是“无中生有”的工艺。
刺绣则是在已有的地组织,比如绢、绫、绸、缎等丝织品上,勾描花纹图案,再以针引线,将图案绣出,可喻为“锦上添花”之作。
缂丝和刺绣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技巧的愈加成熟,缂绣成为一种艺术欣赏,尤其是在宋代(960—1279)。
工艺家经常从绘画中寻找灵感,转向摹名人书画,不论是花鸟、山水、佛道或者是故事作品,内容丰富,重现画作丰富多彩的风貌,甚至在细节的变化上,更超越绘画,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境界。
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集结山水及人物等相关题材展出,规划“山水清音”“佛道人物”“故事人物”及“名家名作”等主题。一方面从山水、人物等内容、物象的布局配置及技法,说明缂丝与刺绣工艺的特色及技艺之妙;另一方面,又从宋元明以来工艺家的创作,阐释作品的时代风格与艺术成就,展现缂绣多元面向,让观众在赏览之际,领略缂绣工艺之美。
早期的缂绣,仅见残迹碎片,以实用及装饰性质为主。宋之后,缂绣作品与当时风俗、宗教信仰及时代画风有密切关系,尤其宋徽宗(1082—1135)在宫廷设绣画专科,区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等,渐渐变成艺术珍藏品。元明以后缂绣犹如绘画,各具特色。缂绣工艺家,将丝线转化为丹青,以针或梭代笔,构图新奇,设色更别出心裁,高山巍巍,流水潺潺,或登山临水游览,擘画出不亚于绘画的山水作品。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