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不是背几句《人民日报》中的金句就可以应付的。材料富有哲理,思辨意味浓,思维强度加大,更需要感悟思考。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也印证了命题打破套路,破除模式的走向。”昨日,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厦外石狮分校高三语文教师胡连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题是:“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胡老师认为,此作文题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好题。情理之中:关系型、思辨类作文题。其实,2021年全国8套试题中,有5套作文题含有较强的思辨性,可以说是对过去几年“情境型材料作文”的一次大变革,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种变化,正是为了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把“思维发展与提升”落到实处。意料之外:作文题的材料谁也猜不到。考前,各种猜题押题材料都奔着热点而来,而“本手、妙手、俗手”这三个围棋术语,让人大跌眼镜。不过,这种命题风格从此前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似乎也不陌生,这就告诉我们,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才是王道。好题:审题障碍小,思维强度大。虽然“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术语,但材料对这些词语都做了一一阐释。所以,考生都觉得作文不难。
作文怎样才能出彩呢?胡老师认为,合理质疑,辩证分析是关键。考生可从“围棋”而写到“人生”。但作文的构思立意是多元的,顺着材料意思写,是一种稳妥的立意。“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材料已明确指出“本手”与“妙手”的关系。考生可以顺着这个意思来写,强调“基础”对于“创造”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当好“本手”,夯实发展基础,方能增强发展后劲,提质创新,成为“妙手”;同时,要谨防成为“俗手”,警惕好高骛远、揠苗助长现象,要多做打基础益创新利长远之事。但是,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一定不会满足于此。“一些初学者”“一般来说”等材料中限定性短语也为考生审题构思发散思维提供了突破口。“打基础”的确是“搞创造”的前提,但“基础”要打到何种程度才能去“搞创造”?“本手”要当多久才能成为“妙手”?“初学者”追求“妙手”有没有价值?经过这样的分析质疑,考生可立意为“既要当好本手,也要勇当妙手”。思维再往前推进,“初学者”应从“本手”开始,但若一味安于现状,害怕出错,不敢尝试,后果如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对个人而言,培养创造力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国家而言,应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基于此,立意为“当好‘本手’诚可贵,力争‘妙手’价更高”是否更合时代的脉搏?有强势批判性思维的人,还会继续追问:“初学者”追求“妙手”一定是错的吗?人生有限,机遇转瞬即逝,若凡事都按部就班,是否会错失大好时机?社会生活中,是否存在倒逼人们独辟蹊径,跨越“本手”当“妙手”的时候?当人们把追求“妙手”当奋斗目标时,可能爆发何种潜能?人类前行的过程,何尝不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所以,立志“妙手”,偶尔当当“俗手”又何妨?当然,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需要考生有足够的逻辑力量举证自己的观点,否则难以自圆其说。可见,作文要深刻,取决于考生思想的深刻;而思想的深刻,又取决于考生对作文材料的深度解读;要想深度解读材料,就得提高思维能力,这才是根本。
(记者 许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