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里 周继厚
《大公报》是全球华人世界的重要报纸,是中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联合国推选的全球最有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在国内国际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120年来,《大公报》因理念和影响享誉海内外,均有徽章佐证:1941年获颁享誉全球新闻界的最高荣誉,被认为是“刊行悠久,代表中国的报纸”;1945年毛泽东最早为大公报题写“为人民服务”,这份题字后来被镶嵌在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地点,被制成徽章佩戴在千千万万人胸前。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号在天津首次出版,由英敛之创办。《创刊词》说明报纸取名自“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理念,办报是为“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早期《大公报》为书册式,一个整版直排,分上下两栏,栏之间留一空白,每栏都加边框,对折后即可装订成册。《大公报》于1936年4月1日创办上海版,津沪版同时发行,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
1941年5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年度“最佳新闻服务奖”授予坚持抗战的《大公报》。颁奖词写道:“在中国遭遇国内外严重局势之长时期中,《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国内舆论者至巨。”这是《大公报》代表战时中国新闻界而获得的一份极其珍贵的荣誉。
得知获奖的时候,《大公报》正在重庆的防空洞中出版。获奖当天,《大公报》发表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颁奖词:“该报能在防空洞继续出版……实具非常之精神与决心,且能不顾敌机不断之轰炸,保持其中国报纸中最受人敬重最富启迪意义及编辑最为精粹之突出地位……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颃者。”当年,《大公报》除办好重庆版、香港版外,还开办桂林版,鼓舞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
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墨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徽章中也随处可见。但随着岁月流逝,已很少有人知道这幅题词当年是写给谁的。不少人认为是题给张思德的,因为毛泽东纪念张思德的文章题目是《为人民服务》,其实这与“为人民服务”题词是两回事。
毛泽东首次题写“为人民服务”,是在重庆谈判期间给《大公报》的题词。1945年9月20日,《大公报》在重庆李子坝报馆宴请中共代表团一行,毛泽东携周恩来、王若飞、董必武等应邀出席,宴会自始至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时任大公报主编王芸生在宴会上贸然向毛泽东建议:“共产党能否不要另起炉灶?”毛泽东面对这一敏感话题,没有回避,而是幽默作答:“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灶里不许我们造饭。”在座人士无不为毛泽东含义深刻、一针见血的回答频频颔首。宴会结束时,兴致勃勃的毛泽东应众人之邀,现场泼墨挥毫,为《大公报》题写“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对外正式宣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传达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被镌刻在党中央办公地正门新华门的影壁上,后来更多地出现在各级党政机关的办公地点。
1949年6月17日,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上海《大公报》新生宣言表明:“今后的方向是新民主主义的,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今后的任务是巩固新民主主义下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在工农阶级领导之下,努力发展生产,从事经济建设……在毛泽东主席的旗帜下,大踏步走向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设!”
1949年7月,大公报开设《青年群》副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文章,解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适时刊载有关学习小组的指导性文章或经验交流,受到广大青年读者喜爱。随着读者增多,应读者要求,大公报组织成立“青年群学习会”,其宗旨为“帮助在职青年业余学习,提高政治认识和工作能力”,并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举办青年群学习会学习班。
第一期学习班自1950年6月2日开始报名,短短4天内,要求参加学习的工人、学生和失学失业青年达1000余人,大大超过学习班原定150至200人的计划。学习班分为28个小组,首先学习形势,接着学习社会发展史。经过两个半月学习,多数学员摒弃了过去的个人主义思想,确立了新的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1950年7月10日,《大公报》在《青年群》创刊周年之际,精选部分稿件,结集出版《青年群丛书》,对上海青年,以及其他城市青年的思想转变产生了较大影响。
《大公报》不仅组织影响较大的青年群学习会,还组织职工学习班、艺术小组、小读友会等,成立中国新闻出版印刷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大公报委员会,并给合作社优秀人员颁发“荣誉服务奖章”。
《大公报》是一份爱国的报纸。1968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周年之际,《大公报》曾经制作两枚毛泽东像纪念章,正面图案装饰稍有不同,背面铭文相同。
《大公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长期以来在国内国际,在各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影响,如所属子报因发表武侠小说连载,一度洛阳纸贵,成就了梁羽生、金庸等武侠名家,也曾经在全球掀起“香港武侠电影热”。“大公”响当当的报名,也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注册的品牌。这些“大公”品牌,在徽章上也留下了印记。
120年来,《大公报》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为办报宗旨;以“文人论政,文章报国”为办报特色;以“有容乃大,包罗万象”为办报内容,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特别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大公报》立足香港,心系祖国,面向世界,及时传递中央声音,报道祖国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团结凝聚香港社会各界、推动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增进香港同胞对祖国的了解等方面不懈努力,多有建树。
2022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公报》创刊120周年贺信中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公报》秉承‘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立言为公,文章报国,为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香港回归祖国、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大公报》旗帜鲜明发出正面声音、凝聚社会共识,为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增进香港与内地交流、促进人心回归作出了贡献。”对大公报给予高度评价,寄予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