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 卢伯雄
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1978年3月8日,正值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为了表达全国人民对巾帼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妇女的光辉榜样》纪念邮票。
该套邮票以我党创建时的优秀女儿向警予、杨开慧烈士为题材,并冠以《中国妇女的光辉榜样》为邮票名称。邮票主图是两位烈士的照片,显出勃勃英姿;背景衬以红色,寓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是千千万万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一个商人家庭,8岁的她进入溆浦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
1912年,向警予以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两年后转入周南女校,在这里向警予认识了蔡畅,并因此结识了蔡和森和毛泽东,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警予”,寓意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在上学期间她带领同学印传单、写标语慷慨演讲,激起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1916年夏从周南女校毕业的向警予,怀着“教育救国”的抱负回乡创办了溆浦女校,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重视新思想传播尊重学生个性。
1919年向警予加入一个青年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成为学会最早的女会员。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即蔡和森故居,位于长沙市溁湾镇新民路周家台子,西傍岳麓山,东临湘江。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而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于同年4月14日在故居堂屋举行成立大会。新民学会共有会员78人,其中早期中共党员31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向警予、罗学瓒、郭亮、蔡畅等是学会的优秀代表。
向警予经常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讨论救国救民之路,此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消息传到湖南,蔡和森开始负责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他让妹妹蔡畅邀请向警予一同赴法并发起“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919年12月,一艘邮轮从上海出发,向警予、蔡和森、蔡畅及55岁的蔡母葛健豪都在其中。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又名和仙,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县)永丰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1920年2月,向警予等人抵达法国,在离巴黎不远的小城蒙达尼他们一边做工,一边学习“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志同道合的向警予与蔡和森谈学习、谈人生、谈中国的未来,纯真、诚挚的爱情也愈加浓烈,1920年6月这对恋人在蒙达尼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两人并肩而坐捧着一本《资本论》拍下了这张特殊的结婚照,他们的自由结合被称为“向蔡同盟”轰动一时。
1920年,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会议,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向警予支持蔡和森的主张提议写信给毛泽东,蔡和森一气呵成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信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效仿俄国十月革命改造中国。很快,毛泽东回信说对蔡和森和向警予的主张“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的”,并告诉他们建党一事正在进行。
1921年7月的一个夏夜,李达、董必武、毛泽东等13人,陆续走进上海法租界望志路的一座石库门建筑。从此,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一颗革命火种在沉沉暗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同时,向警予、蔡和森也积极联合留法的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一起筹建起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1921年底,蔡和森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不久,向警予也告别法国回到上海,此时她已怀有身孕。4个月后,长女蔡妮出生,夫妻俩既高兴又犯难,两个人的生活原本拮据,女儿的降生使他们雪上加霜,但生活的困难丝毫没有减低他们的革命热情。向警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妇女运动和革命事业中,领导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会员达30万人,汹涌澎湃的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的一支生力军。
1923年6月,向警予当选为中央委员,并连续担任中央妇女部部长。1925年,向警予增补为中共中央局委员,“向蔡同盟”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对中央委员夫妻,为了不影响两个人的工作,向警予将女儿送回湖南托付给家人抚养,后来儿子蔡博出生不到一个月,也被送给大姑妈蔡庆熙哺养,年幼的儿女成为向警予革命生涯中的牵挂。1927年3月,向警予回到湖南长沙,看望多年不见的一双儿女,照了一张全家福,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成为向警予与儿女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一张合影。
两天后,她再次离家奔赴武汉工作,化名夏易氏。很快,腥风血雨来了,白色恐怖笼罩下,国民党在武汉搞大屠杀,很多革命志士都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下。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向警予参加了这次大会。会后,中共中央三次命令向警予尽快撤离,但她都拒绝了,她说,现在是党最困难的时候,组织上和工人群众的联系几乎中断,多留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绝不能让工人群众失望,绝不能向敌人示弱。
在武汉工作的近一年中,向警予废寝忘食,从不间断地到各个基层第一线发动工人,革命斗争异常残酷。向警予抛下儿女和个人的幸福,用一生追求革命理想与光明。刚过30岁的向警予竟显得有些老了,她沉默坚毅、处事稳健,加之在党内资格老,越来越多的同志开始尊称她为“革命的老祖母”。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向警予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在同敌人斗争的同时,向警予也常常想起自己的孩子,在牢中她常把两个孩子的照片拿出来看或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着,对着照片喃喃自语……
1928年5月1日,向警予被国民党反动派押往武汉余记里刑场,沿途她仍不停呼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革命一定成功”,沿途群众无不为之动容,枪声响了,向警予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噩耗传来,蔡和森悲恸失声含泪写下《向警予同志传》:“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向警予壮烈牺牲,毛泽东主席先后多次评价向警予。
1936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当时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几乎是与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之中有周恩来、李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罗迈(也就是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
1939年,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向警予的一生。他说:“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女战士、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而建立的纪念博物馆,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城,前身是向警予故居管理所,1981年7月1日对外开放,1985年9月4日改名向警予同志纪念馆。纪念馆由“向警予同志故居”“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纪念碑广场”三部分组成。
向警予故居始建于清末民初,是一栋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1200多平方米。故居院内有“蔡和森向警予一家老故居管理所的陈列品”和“向警予同志手迹展览”,有实物40多件和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在故居的东侧,陈列面积84平方米,展品中有向警予学生时代用过的书篮、梳妆盒、针筒、鞋刷,有党的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撰写的文稿、书信手迹;在纪念碑广场,有座向警予塑像纪念碑,镶刻有蔡和森1928年7月在莫斯科撰写的《向警予同志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