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致衎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越窑的装饰工艺,对饰有婴戏纹的越窑(系)青瓷进行收集、整理与辨析,归纳越瓷婴戏纹饰的艺术风格,并试探讨婴戏题材在越窑装饰中出现所映射的社会文化背景。
越窑婴戏纹材料的概述
以婴戏为装饰纹样且相对完整、能够辨明的越窑产品类型包括盒、执壶、罐、钵、熏炉、香炉、碗等,其中盒类占多数;装饰工艺涉及细线划花、刻划兼施的刻划花、印花、镂雕、贴塑等。
1.细线划花类
细线划花属于划花工艺。越窑的划花工艺自晚唐不断发展,吴越国晚期开始零星出现细线划花产品,至北宋早期,细线划花开始盛行,所划线条流畅而又规整,直至北宋中期逐渐趋于简化和草率,质量大不如前。
以细线划花工艺刻画婴戏纹的范例之一是2012年杭州延安路拓宽工地出土的一件敛口钵残件(图1),其上饰有三个披着飘带的童子,每个童子构成相对独立的图样,且均为玩耍的瞬间动作。其中,一孩童手捧荷苞,似是在奔跑嬉戏;一孩童手执竹枝,两胯间骑一竹竿,竿尾曳于地,应为骑竹马的姿势;另一孩童手捧鸳鸯,俯身半蹲,作戏鸳鸯状。
另有瓶壶类瓜棱腹上所饰的细线划花婴戏纹,特征是以瓜棱为分界线,将器物腹部分为六个单元,各单元的内容和构图基本一致且相对完整,以一定规律相连。如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北宋早期婴戏纹罐(图2),以瓜棱为界,四幅婴戏与两幅花卉相间隔,没有其他辅助纹饰,婴戏单元所绘童子的姿势动作相同,皆单膝跪坐于莲花之上,单手执一荷苞,仅朝向有变化。汉昆古陶瓷博物馆藏执壶(图3)和盖罐(图4)上也装饰有类似姿态的孩童,不同的是,这两件器物的腹部均有疏朗留白的辅助花纹环绕在孩童周围,以瓜棱为中轴线常饰有花卉,画面内容更加丰富。较为特殊的是拍场所见“上”字款越窑婴戏纹瓜棱粉盒(图5),该粉盒作仿生瓜形,盒盖上所饰婴戏纹将孩童与石榴纹相组合,以简洁线条描绘一童子箕坐在石榴上的生动画面,另外还搭配有一幅喜鹊立在石榴上的单元图式,所有石榴纹的枝叶都以果实为中心,呈卷心形环绕布局,有圆满如意之寓意。
此外,慈溪市博物馆藏的一件婴戏纹盒盖(图6)也运用了细线划花工艺,其中心主纹饰有三个童子单膝跪坐在缠枝莲花上,莲花呈卷心形与枝叶环绕,盒盖边缘饰有卷云纹,主纹与边纹以双棱线为界。不难看出,虽然纹饰布局为贴合器型而变为相对紧凑的多童子组合,但纹饰题材及孩童姿势的变化不大。
2.刻划花类
刻划花一般指刻花与划花有机结合的装饰技法,即刻划兼施。越窑的刻划花工艺经唐会昌、大中年间短暂盛行后,在北宋中期再次大量出现。以该工艺装饰的婴戏纹在越窑核心产区与台州一带的越窑系窑址均有发现,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核心产区刻划花婴戏纹主要饰于盒盖表面,也有主纹与辅纹之分。主纹有以一童子为中心、满地饰卷草纹的(图7),也有一童子执莲、花草环绕童子布局的(图8),这两件器物边纹均为环饰一周的卷草纹。
而台州一带的婴戏纹特色鲜明,以黄岩沙埠窑出土的婴戏碗(图9)为例,该碗为满地装饰,图案为缠枝菊花,叶瓣填篦纹,碗内底处饰有一童子,为一手抬起、一手下垂的姿态。另外也有童子作匍匐状的(图10),应是模拟婴儿爬行姿态。这类婴戏纹皆满地刻划缠枝花卉,并多辅以篦纹,在画面上更为盈满,层次感强。
3.印花类
越窑婴戏纹也有以印花工艺表现的,基本都装饰在盒盖表面。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有一件印花婴戏纹粉盒(图11),其纹饰在题材与构图上都与前文提到的细线划花多童子盒盖相似,但这件印花粉盒共饰有四个童子,布局更加紧凑,童子皆单手执莲,不再跪坐于莲花上而改为屈腿站立。该器在童子形象刻画上比较简单且缺乏细节,可能源于纹饰简化或越窑印花工艺本身的表现力欠佳;另外两件印花婴戏纹盒盖童子执菊(图12)与婴戏折枝花卉(图13)也同样出现图案简化、细节刻画粗犷的现象。
4.镂雕类
镂雕在唐代早期已多见于砚台上的壸门式镂孔,晚唐时期多用于熏炉,至五代、北宋时期仍继续沿用。该工艺也被用以呈现婴戏纹饰,以汉昆古陶瓷博物馆藏的一件北宋时期的熏炉盖(图14)为例,盖面以镂空为主,沿纹样外轮廓线雕通坯体,再以划花雕琢细节,刻画出五婴戏于牡丹间的纹样。其中,一婴居于正中,四婴两两相对环饰一周,皆为单手执花或攀枝状,画面内容丰满生动。
5.贴塑类
越窑的贴塑婴戏纹在纹饰题材与布局上都比较特殊,主要刻画了童子蹴鞠的形象,有五婴为一组的(图15),也有两婴对踢为一组的(图16),均点缀在划有花卉纹的器壁之上,画面简约却动态十足,立体的童子蹴鞠与平面的花卉也相得益彰。根据花卉纹所使用的细线划花工艺,推测其年代约为北宋早期。
越窑婴戏纹的艺术风格
越窑婴戏纹在装饰形式与题材上较为多样,既有以孩童玩耍嬉戏的场景作为相对独立的装饰图样,如骑竹马、戏鸳鸯、童子蹴鞠等;又有将孩童形象与带有吉祥寓意的植物纹、动物纹相组合的,包括莲花、牡丹、菊花、卷草、石榴、喜鹊等。
在孩童玩耍嬉戏的图样中,童子蹴鞠纹的表现形式最为独特。越窑童子蹴鞠纹目前仅见于北宋贴塑类产品,并且无论是童子动作还是立体的装饰效果,都与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的一件宋代童子蹴鞠纹银方銙类似,该银方銙共九块,每块正中所设开光内饰一蹴鞠童子,角隅处饰花卉纹。考虑到唐宋时期的瓷器生产确有以贴塑花纹模仿金银器捶揲工艺形成的凸鼓纹饰,推测越窑的贴塑类童子蹴鞠纹很有可能借鉴了金银器的装饰风格和图案。
在组合式图样中,童子与莲花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童子手执莲花、屈膝跪坐或站立在另一朵盛开的莲花上,这与佛教经典中的“化生童子”颇为相似。化生是佛教中生命的诞生方式之一,指不依托母体、借业力而生者,而化生童子尤指在莲花中或坐或立的童子,该形象的出现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流行有关,在敦煌石窟壁画中也多有描绘,用以表现生命的孕育与诞生及孩童世界的纯洁美好。
在装饰布局上,越窑婴戏纹也极具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