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7版:学术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两枚秦“圜钱”的咨询杂记

图1 一两十三

图2 半两

■湖南长沙 卢伯雄

最近笔者接待了一位来咨询两枚圜钱的王女士。近期她和丈夫一起研究这两枚铜钱,也因此引发了一场比武般的学识与智商的争论。几个回合后他们仅认同了两点:一是小孩佩戴和悬挂古铜钱,传统的风俗是避邪气;二是这两枚铜钱传了两代人,绝对是正宗的古钱。其他四点是各持己见:1.这是哪个朝代叫啥名的古铜钱?2.中间圆孔和方孔有什么用途?3.珠重一两十三是多少克?4.半两是否是25克?

这两枚古钱分别是“珠重一两十三”/光背和“半两”/光背,是“一眼货”的古钱。“珠重一两十三”,字体为大篆,文字高耸挺拔,笔画锋劲有力,钱体厚重坚实,地章平整坦平,币面包浆厚重醇美,局部绿色锈斑艳洁。“半两”铜质纯赤,形制古朴,无廓背平,钱文高挺,字体精妙。两枚古钱均属于典型的干坑传世特征,是战国中晚期秦国所铸的“圜钱”(图1、图2)。

圜钱是我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是先秦时期铜铸币的四大系统之一,也是秦国的主要铸币形式和流通的货币。

圜钱是一种中国的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形状为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面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圜钱有两大类:一种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另一种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圆形方孔的古钱币,圆方是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并作为钱币的形制被固定下来。从此中国的铜钱(包括以后的铁钱、铅钱等)都以外圆内方为形制固定,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至于圜钱为何从圆孔发展为方孔的用途?这就要从实用性上进行说明:其一,方孔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方孔的上下左右安排钱文既对称又美观。其二,钱币铸成后还要作一定的加工(如锉边、修饰等),方孔用方形木棍插入,可以使钱币固定不动,便于操作,而圆孔难固定,加工时易转圆圈。

珠重一两十三,是战国中晚期秦国所铸圜钱。“珠”系“圜”“宝”之义,类似币种名,与古钱中的“铢”是两码事,“珠重一两”为纪重,后面“十三”系铸钱炉次或纪年,切莫误成是“十钱三厘”。

秦国圜钱以“两”为单位。已见的有:“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三”“珠重一两十四”。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以现代的“克”计重(古代一市斤=16市两):一斤约=258.24克,一两约=16.14克。

由于“珠重一两十三”奠定了“圆孔”的古钱币造型。因此“圆孔”古钱币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形式,它不仅贯穿中国封建社会,而且在中国保持了2000多年的时间。

半两是否是25克?如果把半两换算成25克,这是当代人的计算法,即1公斤=1000克,1公斤=2市斤,1市斤=500克,1市斤=10两,1两=50克,半两=25克。古代人的计算法,即一斤=16两,一斤约=258.24克,一两约=16.14克,半两约=8.07克。

关于秦代半两钱的重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据著名古钱学者关汉亨推算,够标准的秦“秦钱半两的钱径,为一寸二分相当于2.8厘米,不够标准的半两钱钱径,属于中型半两钱。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的标准半两钱,根据目前出土资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征:(1)钱重半两,即12铢,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钱径在3厘米以上;(2)钱文属秦小篆,字形宽博,笔画方折规范;(3)制作较精整,周边流铜已经修磨”。

《史记·平准书》记载:“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革币制,选“半两”圜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其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授收,适应流通领域的需要,且又具有法定金属含量和统一的形制与名称,在当时的确称得上是先进金属铸币形式。铸行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商业的兴旺与昌盛,极好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