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网事·镇村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热在三伏

俗语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天”,“伏”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16日至8月24日,共40天。

三伏天的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即为“初伏”。三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三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三伏天又闷又热是由于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从而形成了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

近期多地多人确诊“热射病”(重症中暑),已有死亡病例。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外卖员等户外工作者,在高温高湿天气下工作时更容易中暑患“热射病”。其常见的症状有体温升高多在40℃以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等症状,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如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治疗。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做好养生。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必须外出做好防晒,减少室外剧烈运动,多喝水。切记不要过度贪凉,不要对着空调吹,不要贪吃冷饮,不要贪洗凉水澡,不要吃辛辣油腻的,否则非常容易导致各种酸痛、诱发疾病。使用好空调,室内室外温差不宜太大,生活起居要规律,不要熬夜,保证充分睡眠,饮食清爽有营养,不宜过量饮酒,外出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等,保持心情愉悦,戒躁息怒,避免情绪中暑。如感觉身体不适,发烧、乏力,一定要及时就医。趁“热”养生,健康安稳地度过三伏天。

(郭国彬)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