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探识齐地出土的水晶玛瑙材质“瑗”

图1 齐地红玛瑙瑗

图2 齐地玛瑙瑗

图3 齐地水晶瑗

■山东淄博 魏传来

瑗,古代玉器名,同璧、环一样,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被誉为中国辞书之祖的《尔雅》在《释器》一节中是这样说的:“肉倍于好谓之璧,好倍于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是指玉器的实体部分,“好”是指玉器的中空部分。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实体部分尺寸超过孔径的称璧,孔径尺寸比实体部分大的称瑗,实体部分尺寸和孔径相等的就称环。

玉器专家周南泉在《试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一文中证实,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环、玉瑗上有墨书文字写名,表示瑗与环的区别,与《尔雅·释器》一致(见《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

从近年各地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这种片状圆形玉器时,对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口径的圆片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统称为环,一般很少用“瑗”这一名称了。

玉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其用途及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首先,玉瑗是一种地位高者召见地位低者的信物,古时凡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的时候,都会命人拿着玉瑗,以为凭证。被召见者见到使者带来的玉瑗,便要立刻赶到召见者身旁听命。故荀子说:“召人以瑗。”另外,瑗同援义,其孔大,便于二人抓握相援。如《说文》在述及君王上台阶时,为免失坠,故手执玉瑗的一边,引导者则执另一边。

作为人类早期的玉器艺术品,玉瑗的形式和风格不断演变。齐地早期的玉瑗多为扁圆体,后来肉部中央加厚,两边变薄,逐渐变化为剖面如菱形的“斜棱瑗”。其功能也逐渐演化为身体的佩饰组件和装饰品。

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春秋成为五霸之首,战国又是七雄之一,与西秦并称“东西二帝”,是千乘之国。其国势强盛,实力雄厚,为东方泱泱大国。近年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证明,齐国是一个盛产和广泛使用水玉(水晶)和赤玉(玛瑙)的国度。

齐国从春秋时代开始依靠商业作为国家战略而崛起,一跃成为中原霸主,霸业一直持续到战国早期。商业所带动的手工产业使齐都临淄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三大首都之首,冶金、纺织、造车、做陶、制玉(水晶玛瑙)、铸镜等手工业十分发达。《战国策·齐策一》记载了当时的齐都盛景:“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齐人饰戴的组佩是一种全新的装饰形式,而且“玉”的材质完全以水晶、玛瑙代替。他们不喜欢西周杂佩中那些富有情趣的兔子、蚕蛹等动物玉件,而是以水晶、玛瑙材质的璧、瑗(图1、2、3)、环、竹节形管、扣形珠、珩、觿这些抽象的形制组成。而且表面不再做工,没有纹饰。但线条简洁,色彩冷峻,纹理鲜亮,光泽强烈、声响悦耳,整体呈现出一种宝气俊朗的效果,确与其他材质的玉器有所不同。

在这些组佩件中,以齐国的素面斜棱瑗最为典型,发现的数量也最多。这类佩瑗断面近似于菱形,双面有平台,打磨光素;内外边缘部分均以倒棱方式进行磨制,里缘斜坡大多不规则,但外缘斜坡都起边棱,且极为规整,这种琢磨出锋利边棱的工艺在齐国时期非常盛行。

齐地出土的瑗的表面不加任何纹饰,以“材质之莹润、斑斓和加工精整见长”(傅忠谟语),在科学发掘的19座山东临淄战国齐墓中,虽然这些墓全部都被盗掘过,但在残存器物中,水晶玛瑙瑗仍然多达326件(另据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发掘报告,一坑也出土玛瑙瑗234件)。

大型、结构匹配繁杂的水晶玛瑙玉器组佩,在当时的齐国极为盛行,是王公贵族们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战国成书的《国语·周语中》:“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步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诗经《毛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杂佩就是组佩。毛苌注:“杂佩者,珩、璜、琚、冲牙之类”,解释了组佩的构成方式。

这些色彩冷艳、工艺精湛的瑗和其他各式小组件以富于变化的节奏穿成几列纵队,系于直径最大的一个水晶或玛瑙瑗上。悬挂在齐国贵族甚至是新近被国君重用的士人、或者更可能是在商业中兴起的富商巨贾的胸部。地位越高者,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是当时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反映的是一种多样而有序的“礼”制观念。这种组佩既有礼玉的性质,同时也与当时齐国贵族间所喜好的仪态和气派有关。身份越高,走路步子越小,组佩越多、越长、越复杂,走得越慢,显得风度越出众。故当时有“改步改玉”“改玉改行”的说法。

可以想象,身着瑰丽无比、光彩夺目的各种水晶玛瑙玉串饰和佩饰,全身上下闪烁着迷人的珠光宝气,行走时缓缓的有节奏的趾高气扬的步履,叮叮当当悦耳的声响伴随着矜持高贵的身姿,应正是齐国王侯贵族们当时奢华生活的写照。穿越了几千年,远古齐国贵族气息所带来的璀璨迷离,令人神往。

瑗在组佩中的主要作用应是作为挈领和尾结。但也有例外,据最近在河南安阳林州科学发掘的284号战国墓中,则发现将水晶瑗枕在墓主人头下。在河南辉县赵固区第一号战国墓曾出土一件斜棱玛瑙瑗,则出在人体骨架之右臂旁。

由于水晶、玛瑙的摩氏硬度在7左右,属于硬玉范畴。在几千年前工具落后的年代,一般很难将水晶、玛瑙像软玉一样精雕细琢。能够将如此硬度的水晶、玛瑙切割成型、打磨成器,实在是堪称“神技”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