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6版:两岸文博 上一版 下一版  

寻找历代名画里的虫迹

宋代牟益《茸坡促织》

宋代许迪《野蔬草虫》

元代陈琳《花卉》

明代周岐凤《蜀葵蝉竹》

明代朱朗《秋柳鸣蝉》

清代陈字《佛手柑》

清代蒋廷锡《草石蚱蜢》

清代御笔诗经图《蜉蝣三章》

清代阿尔粺《荷蛙鱼荇藻》

清代杨大章《稻穗螳螂》

“草虫捉迷藏”特展近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外展出,这次展览以历代草虫画为主体,希望观众能找出画家捕捉到的这些小小生物,认识它们真实的身份,并了解与草虫有关的故事与背后潜藏的意涵。同时展出的还有文学、药学书上的昆虫插图、教学用的画稿、昆虫挂图和标本等,可以清楚地对比出草虫画的特殊之处以及突显画作想要传达的意趣。

从古至今,活跃在野地里花草间的昆虫和小生物,精巧可爱的形体及活泼生动的姿态,让人着迷。古代画家以它们为主角,约在九百年前发展成“草虫”这个专门的画科。

台北故宫博物院策展人表示,这次展览专门邀请昆虫学者们参与及撰述,“不但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画家对昆虫外形的写实程度、协助辨认出画中昆虫的种类,甚至可由昆虫习性理解画中栖地的描绘,更可认识到画幅上不同的草虫生物间,正展演着的各种事关生死繁衍的戏剧。”

传统草虫画作可分成两大类画法:一类偏向仔细勾勒昆虫、花木的轮廓与形体结构,小心涂上对应的颜色,达到类似相片般清晰的“工笔”草虫画,以便呈现草虫各种令人赞叹的精巧细节。另一类则偏向以奔放的笔画,透过线条本身的粗细变化与速度感,加上微妙的水墨或色彩块面的晕染,创造昆虫与小动物于草木间飞鸣跳跃的生动情态,这种被称为“没骨”的草虫画,笔墨与色彩涂染好像很随意,却能把草虫的生命力显露无遗。画家有时会混合使用这两种画法,达成他们期待的效果,散发不同的魅力。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