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6版:藏海观澜 上一版 下一版  

弹拨徽章听南音

图1 德化瓷塑《忆南音》

图2 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纪念章

图3 福建省首届群众文艺会演纪念章

图4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纪念章

图5 泉州南音大会唱纪念章

图6 泉州南音大会唱纪念章

图7 泉州南音徽标

图9 福建省首届学校音乐周纪念章

图8 欢度戊辰年泉州市元宵节南音大会唱纪念胸标

■贵州龙里 周继厚

泉州南音(亦称南曲、锦曲、御曲、南乐、南管、五音、弦管等)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较为丰富、完整的一大乐种,也是福建泉州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汉代。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一批批中原移民入闽,把中原音乐带入泉州,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南音文化,其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隋唐以前的遗存;曲颈琵琶横抱、十目九节的洞萧、二弦、三弦、拍板等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2000多首,蕴含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曲牌中保留诸多古调、古牌名;南音的民间弦管乐,源于元曲、昆腔演变而来,有自己的一套乐器、唱词、指谱,歌词是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图1为德化瓷塑《忆南音》,形象生动表现了南音现场演奏演唱的情景风姿。

据传,清康熙戊午年,南安的傅迁,晋江的吴志、陈宁,惠安的洪松,安溪的李义等五名精通音律且擅唱和的“弦管师”奉召赴京,于御宛内以“五音”奏唱于帝前,被封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曲柄黄凉伞,金丝宫灯,传驿荣归。由此,“五音弦管”便博得了“御前清曲”雅号。

民国以后,南音发展比古代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在传统曲目基础上创作了不少曲目,同时进行多方面研究,重要的《南音指谱》就是在此阶段形成。当年,各大小城镇曲馆林立,弹唱者众,涌现出一批优秀艺人,并开始引起海外人士注意。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南音这一民间艺术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福建各地纷纷组织南乐社和研究团体,古老的南音开始播扬新声。如1950年成立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下设集安、锦华、金华等九个分会;1953年成立厦门金风南乐团、泉州南音研究社等。这些研究组织收集整理南音遗存,继承挖掘传统曲目,开办培训班,举办演唱会,创作演出一大批歌颂新时代的新剧目,涌现出众多名演员,并多次参加专区、省级和国家级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民间音乐观摩演出大会,以及全国音乐周等大型文艺活动,受到观众好评。

1953年4月1日至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各地区、各民族的308名优秀民间艺人表演100多个民间音乐舞蹈节目。这些热情洋溢、活力充沛的节目,显示了祖国民间艺术的丰富与厚重,反映了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健康、朴素风格,表现了民间艺人技术的精巧与熟练。福建省组织南音代表队参加了本次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中由纪经亩编曲的《北国风光》《迎龙小唱》受到观众较高评价,并参加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汇报演出。

图2为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纪念章,铜质镀金,直径2.4厘米,中间镌毛泽东浮雕像,下方刻有主题文字。

福建是全国曲艺品种较为丰富的省份,其中有伬艺、南音、南词、童谣、相声、摇钱树、评书评话、芗曲说唱、锦歌表演等不同门类。福建曲艺以文学为基础,通过音乐与表演的结合,融合福建自成体系的地方方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群众性和娱乐性。1956年3月6日至15日,福建省首届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在福州举行,各地区代表队演出各种节目124个,其中就有南音演唱,堪称福建曲艺的代表。

图3为福建省首届群众文艺会演纪念章,铜质,规格尺寸2.5×3.1厘米,正面绘有舞蹈演员表演民间戏曲的生动形象,镌有“福建省首届群众文艺会演”主题铭文和“1956”年代,背面铭文“纪念章”,“福州证章合作社”制作。

为检阅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创作成果,推动和鼓舞更多艺术家创作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各种体裁音乐作品,1956年8月1日,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在北京开幕。福建省选派厦门南音代表队晋京献演,其中《阳关曲》被选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全体演职员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图4为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纪念章,铜质,直径2.9厘米,中间绘有音乐乐徽,中圈刻“第一届全国首届音乐周”主题文字和“1956”年代,外圈绘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卉图案,象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泉州南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随处可见民间南音社团。在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中,泉州的文艺创作当然更多关注民众喜闻乐见的南音。

上世纪50年代,为表彰奖励优秀文艺工作者,泉州市曾制作颁发文艺创作纪念章。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南音注人了新的活力,并开始和国际接轨,真正起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作用。1981年,泉州举办首届国际南音大会唱,使南音登上了国际国内舞台。海内外弦友汇聚泉州交流切磋技艺,为继承和弘扬南音文化艺术翻开了新篇章,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2019年,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已举办十三届。

图5为泉州南音大会唱纪念章,铝质,规格2.5×2.1厘米,章面绘有南音主要乐器琵琶图案,镌“泉州南音大会唱”铭文,背铭“1982年元宵”。此为第二届南音大会唱纪念章。

图6为泉州南音大会唱纪念章,铝制,直径2厘米,正面绘泉州南音徽标,背面铭文“泉州元宵南音大会唱”及“1988”年代。

图7为泉州南音徽标。

图8为欢度戊辰年泉州市元宵节南音大会唱纪念胸标,塑料,直径5.5厘米,中间绘泉州南音徽标,外圈印“欢度戊辰年泉州市元宵节南音大会唱纪念”(戊辰年即1988年)“鲤城区工商局劳协会文艺组赠”文字,表明是大会主办单位赠给参会嘉宾佩戴的纪念胸标。

南音之所以有今天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得益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南音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十分到位,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泉州等地的政府部门将南音保护提升至闽南地区文化战略的高度。

传承南音文化,要从娃娃抓起。闽南各地的教育部门和小中学校,结合南音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推广“南音进课堂”。实践证明,不仅开阔了学生艺术眼界,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情怀,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图9为福建省首届学校音乐周纪念章,铝质,规格2.6×1.6厘米,正面绘有音乐周徽标,注明“1983”年代,背面铭文“福建省首届学校音乐周”,制发时间“1983年5月”。

千年南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沏上一壶热茶,手捧弹拨南音徽章,沉浸在“御前清音”百转千回、婉约绝妙之中。在丝竹声里,一代又一代南音人传唱不息,守艺不止。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