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刺桐城的夜色是什么样的?意大利犹太商人雅各·德安科纳在《光明之城》里说,“刺桐人在自己房子的入口处和庭院里都点了油灯,因而到处都有灯光,而那些在夜晚赶路的人也点着灯笼以照明,因此整个城市都在闪烁,处处都有灯光。”如今,漫步在泉州城的大街小巷内,我们也依旧能探寻到当年那一城摇曳的光。
宋元时期古城流光
近日,在永宁纯玺美术馆,笔者看到了一批被收藏的灯具。“古代照明本质上多是使用油灯或者蜡烛,但在追求美和实用的闽南地区,孤零零的一缕火苗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照明的种种需求。所以在光源的基础上,先人们还制作发明了各式各样的灯具。”该美术馆主理人王炳耀介绍,灯具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早期的灯十分简朴,一般都是上盘下座,中间有柱子相连。再后来,人们对于美观的追求越来越高,于是各种造型的灯具就出现在千家万户的案头,而且人们制作灯具时,所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广泛。最为有趣的是,当时在闽南地区一带,出于节能、防止老鼠偷吃油灯等目的,内藏式灯、省油灯被广泛运用。
虽然古人没有电灯,但是在各式各样灯具的装点下,他们依然将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乃至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王炳耀介绍,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也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全世界的夜晚可能一片漆黑,但是在这里却灯火辉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称之为“光明之城”,足以见得在这东方第一大港生活的人们,尽管没有电灯,但是在各式各样油灯的照耀下,他们也曾有过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旧时的夜晚也曾璀璨。
告别烟熏火燎的煤油灯
在宋元时期,就有一城摇曳灯火,那么在近代,在“电灯”未普遍使用时,闽南地区人们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王炳耀介绍,早些年,闽南地区大多数寻常人家都是使用油灯,它的起源较早、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今年80岁的颜阿姨是个“老石狮”。她告诉笔者,小的时候,家里的照明主角是煤油灯,但是没有任何的灯罩,所以带去哪里都得用手捂着,生怕它一不小心就会灭掉。再后来大部分的人家就换成了马灯,这种灯与煤油灯最大的不同是有提把、玻璃罩子和防护铁丝,这样即使刮风下雨,提着它也可以走家串户,不易熄灭、损坏。
对于颜阿姨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的夜晚,妈妈都会在家里点上燃煤油灯,灯光瞬时照亮屋子,在墙壁上投射出兄弟姐妹们的影子,他们就用手势在灯光下变幻着兔子、大雁等动物形状,一家人其乐融融。再后来,蜡烛就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因为燃烧速度快,成本高,所以只在重要的年节才点上蜡烛。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颜阿姨经人介绍嫁到了泉州市区,才见到了电灯。据大部分长辈回忆,20世纪60年代中能用上电灯的家庭,经济条件算是好的。
王炳耀介绍,20世纪初至60年代,在闽南地区还有一种独特的汽灯,非常亮,一般只出现于大型场合;而家用电灯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泉州、石狮地区的电灯,造型都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普通的白炽灯泡,上面罩着一个圆形搪瓷灯罩。随着科技的进步,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节能灯、LED灯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不但节能,而且光效高、寿命长。现在,每到夜里,家家灯火通明,色彩斑斓,人们对灯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光亮上,节能、个性化、观赏性都是我们选购灯具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陈嫣兰/文 郭雅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