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10版:瓷画说史 上一版 下一版  

金代瓷枕诗意为哪般

图2 金代瓷枕(修复后)

图1 金代瓷枕(修复后)

图3 宋代白地黑花虎纹枕

图4 金代童子放风筝纹八角枕

图5 宋代白地黑花虎纹枕

■江苏南京 胡剑明

扬州收藏家王伯堂先生特爱瓷枕,他总会将收藏到的残破瓷枕精心拼合修补,使其恢复历史沉淀后的原貌,大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近日,笔者得见他刚刚收藏到的两个金代残破瓷枕,修复后,颇有诗趣……这连着民间瓷窑的话题,值得一说。

图1所示这件较为完善,其枕长4.5、宽18.5、高10厘米,枕面上有诗一首:“白白红红相间开,三三五五踏青来。戏随胡蝶不知远,惊见行人笑却回。”这是宋人黄庭坚的诗句。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黄庭坚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花儿红的红、白的白,争相开放,游人们三五成群,踏青而来。这诗出自他的《行迈杂篇六首》,描写了古代一行人出游踏青的情形。踏青,是古代春天到来时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古代又被称作“行青、探春、寻春、踏春”等。踏青就是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是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的,也有二月二日的,也有三月三日的,但民间还是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诗人杜甫也曾在诗中记载过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人多浪漫,总会注意到“丽人”。笔者所在的古城南京也一样,历来有民俗踏青的讲究,每当台城青草依依、秦淮河春水荡漾之时,人们便脱下厚厚的冬装,走出家门,三五成群地到近郊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宅邸沉闷,一下子便风解冰释。就像诗人陆游写过的那样:“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也如冯延巳写过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丝,日常蝴蝶飞。”

图2较为残损,其枕长24.5、宽16.5、高10厘米,枕面上有诗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这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另有一说,他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做官后,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不久因事被贬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后人对他有“七绝圣手”之誉。

作为藏家的王伯堂先生认为,此二瓷枕为“金代之遗存”,年代久远,残破当然可惜、可珍。金代的制瓷工匠在自己制作的瓷枕上,采用唐人、宋人的诗句,可见当时人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对悠闲清静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知道,金朝是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是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有119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1115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立国,国号金,建元“收国”。

曾经见过一个报道,说金代磁州窑瓷器烧造达到鼎盛。在邯郸考古人发掘出精美瓷枕两件,一件是“白地黑花鸟纹虎形枕”,外观呈卧虎形,以虎背为枕面,枕面上黑彩绘一根斜放的竹子,其上立一只喜鹊,枕身白地黑彩,稍发虎皮黄色。另一件瓷枕为“绿釉文字枕”,枕面枕身均施绿釉,枕面中部竖写有两列字:“世情看冷暖,人义逐高低”,两列字左侧写有“风”、右侧写有“花”字……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中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瓷枕,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诗经·陈风》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讲的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在盛开着荷花的池塘边,遇到一个高大英俊的美少年,她一天到晚想着他,什么事也干不成,伏在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是和枕有关的最早的以诗歌形式出现的记载。瓷枕最早出现于隋,盛于宋。磁州窑是我国北方生产日用瓷器的大窑,瓷枕是磁州窑烧造较多的品种之一,以它优美的造型、光亮的釉色、娴熟的绘画技巧和丰富多彩的纹饰深受人们的喜爱。包括彭城窑、当阳峪窑、扒村窑、介休窑、淄博窑等几十个磁州窑系生产的瓷枕是瓷枕收藏家不懈追逐的对象。

金代磁州窑生产的白地褐彩较为常见。在工匠笔下总有雅俗共赏的作品产生,带有人物情节的纹饰、花卉图案相结合的图式,这正是民窑大胆创新的特点,这为不久后釉下彩元青花和后代的人物故事纹饰的开创奠定了基础。花鸟、动物、人物、诗文等为题材的白地黑花瓷枕是磁州窑系产品的特点。风格质朴,用笔自由奔放,产量也最大。有一些例子可说明这些器物的诗意故事。

宋代白地黑花虎纹枕(图3),枕面是一只老虎,老虎背后无山林做庇护,神态失去了威猛的虎王之气。虎口紧闭,不见獠牙,虎目无光,作挨打退让逃跑之势,只是在虎头回望的一瞬间,似乎在虎的温和中尚有一丝复仇的意图。有瓷器研究人士认为,这是宋代在外族强势下,国势衰微的某些写照。

金代的一件富有童趣的“童子放风筝纹八角枕”(图4),胖头娃娃充满稚气,健康活泼,神情专注,手执线板跑着,回首望那风筝随风,情趣横生。枕的造型为八角形,整个画面充满了飘逸感,使今天的我们,于收藏闲时,也能感受到宋金时代的那一股春意。图5是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芦雁纹椭圆枕”。工匠以粗细双线沿枕沿滚边,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只矫健的芦雁,口衔一枝芦苇展翅飞翔。粗细笔触的交叉运用,使瓷枕画面层次丰富,鲜明的色差让我们被感染。芦苇主秆迎风弯曲,呈环绕形状,浓黑的芦叶随风舒展,自然和谐,使枕面有了鲜活与灵动。这是北方宽阔的草原与水泽的缩影,人们多么希望能在月光宁静夜晚,枕着瓷枕入梦,在睡梦中见到芦雁筑巢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金朝的陶瓷业兴盛,对外贸易还掌控西夏的经济命脉。金朝在文化方面也快速汉化,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金代院本”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金朝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制”。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金代之前是西夏,之后是元朝。金朝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朝代。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