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 王卫东
乾隆是清朝皇帝,与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父亲雍正皇帝建立了“康乾盛世”。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英雄,是南明小朝廷为抗击清军殉国的最高将领大臣。他抗清扬州,城破被执,不屈而成仁,被葬在梅花岭上。本文所介绍的褒慰忠魂拓本,体现了乾隆对史可法的褒扬之情、崇敬之心。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政权早已稳固的乾隆皇帝下诏,令在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旁建史可法祠。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十一月,乾隆皇帝《赐谥诣旨》称史可法为“一代完人”。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正月,乾隆敕赐史可法谥号为“忠正”,其后又亲笔题写“褒慰忠魂”四字。此年仲夏又撰诗一首,复令大学士于敏中、刘墉等十几位大臣咏和题跋,置于史公祠中。
安徽省歙县博物馆藏褒慰忠魂拓本(见图),纵44.5、横803厘米,内容为:乾隆题额及御制诗、御笔书明臣史可法复书睿亲王书事、史可法遗书、史可法画像、胡献征等人的像赞以及于敏中、刘墉等人的咏和题跋。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祥符人,祖籍大兴,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为官清廉,坚贞不屈,是明末著名政治家。崇祯元年(1628)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乾隆之诗为:“纪文曾识一篇笃,予谥仍留两字芳。凡此无非励臣节,监兹可不慎君纲。像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并命复书画卷内,千秋忠迹表维扬。”
在第一句后,乾隆自注曰:乙未冬,命大学士九卿等核胜国殉节诸臣事实,定议予谥,可法得谥忠正。诗后则跋曰:侍郎彭元瑞以所得史可法画像并其家书装卷呈进,乞书御制书事文,因成是什题卷首,而向所制书事一篇及可法复书,则命大学士于敏忠书于卷内,即以此卷邮发两淮盐政,置梅花岭可法祠中,并听摹镌祠壁以垂久远。乾隆丁酉仲夏御笔。
最能体现乾隆对史可法褒扬之情崇敬之心的,还是他亲撰的《书明臣史可法复书睿亲王书事》一文。
史可法给太太的遗书:
恭候
太太
杨太太
夫人万安。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
太太苦恼,须托四太爷、大爷、三哥大家照管,炤儿好歹随他罢了。书至此,肝肠寸断矣。
四月二十一日法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