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09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红丝砚里剥莲蓬

■浙江 温永

“六月到盘洲,水阁盟鸥鹭。面面纳清风,不受人间暑。彩舫下垂杨,深入荷花去。浅笑擘莲蓬,去却中心苦。”宋代文人洪适在《生查子·六月到盘洲》中如是写道。荷花看尽结莲蓬。

在中国观赏石之乡的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的黑山顶峰石洞中和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的壮山周围,出产一种石头,石中多红丝,被称为红丝石。这种石头制成的砚被称为红丝砚。红丝石纹理如丝、红黄相间、色泽艳丽、石质坚细,是制砚的上等石材。明嘉靖版《青州府志》载:“红丝石砚外有皮石,磨去皮砚纹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须注如满砚池,庶不见渴燥。昔唐彦猷甚奇之,云不减端石。”清光绪《临朐县志》载:“老崖崮石黄质红纹,时作山水、草木、人物、云龙,鸟兽诸状。制砚微滑,其温润者,不减端溪。”

红丝石砚之所以称为红丝砚,是因为石中见红丝多者达十多层,或紫地,或橘黄地,华丽和谐,十分悦人眼目。红丝砚不但美轮美奂,且质地优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干涩。这件莲蓬砚(见图)即为红丝石质地,器分三体:上盖、砚心、下盖。砚台搭配合理,构思巧妙,石质细腻。莲蓬形状线条流畅,雕工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自唐至今,历代典籍对红丝石、红丝砚多有记载,有许多文人墨客以诗辞赋铭高度赞誉。唐宋时期被誉为四大名砚(即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之首。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喜用红丝砚。他在《论砚》中说:“蓄砚以青州为第一。”宋朝文学大家欧阳修有《砚谱》介绍红丝砚:“红丝砚须饮水乃发墨。”宋太宗时,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礼部侍郎苏易简撰《文房四谱》,谓:“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山石为第三。”

红丝砚的兴盛繁荣时期在宋代。宋仁宗嘉祐年间,翰林侍读学士唐询(字彦猷)任青州知府时,亲自参与过红丝石的开采和红丝砚的加工,在所作的《砚录》中,云:“此石之至灵者,非他石可与较,故列之于首。”《砚录》中对于开采红丝石及制作砚台如此详细记载:起初,因山高洞险,无人愿往,“因厚给其赀,勉之使行”,青州石工苏怀玉等“既往六七日,仅得方四五寸者二,其外有若皮肤掩蔽,渐以粗石磨治,已而文理尽露,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镵,则其声清越,锵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闻见,亟命裁而为砚,以墨试之。”此后,“自辛丑夏四月至癸卯春三月”,也就是嘉祐六年至八年(1061—1063)两年的时间,“凡工人数十往,其所得可为砚者,大小共五十余。”由此足见开采之艰难、红丝砚之珍贵。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