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节,在这样一个传统佳节里,大多数人会选择与家人团聚,一起品尝月饼,共赏圆月,但也有一些老年朋友有着不同的过法,为传统佳节增添不少“新意”。
姐妹相聚共忆青春
“姐妹聚,品红茶,吃月饼,忆往昔,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中秋节。”中秋节当天,60多岁的周姐参加了姐妹们安排的茶话会,与几位相识数十年的姐妹品茗畅谈,别提有多高兴。
“一个星期前,刚从外地回来,正好赶上了这次聚会。”周姐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因为想念孙儿,她几乎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去儿子儿媳工作的城市住上半个月。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周姐在儿子儿媳那待了近两个月。“我刚回来,姐妹们就告诉我因为疫情,大家好久没见了,想借着中秋节一起聚聚。”
周姐说,大家都很期盼这一天的聚会,有的带着月饼,有的带着特色小吃,在茶馆里品茗畅谈,一起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岁月在我们身上都留下了痕迹,但聊起年轻时候的往事,大家又仿佛年轻了许多,说说笑笑,那种感觉、那种氛围和在家里过节完全不一样。”
“中秋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可能仅次于春节。不管是和家人、朋友相聚,还是外出旅游,过节的方式虽然不一样,但都是一段属于自己的独家回忆,值得提倡。”周姐说。
记者了解到,临近中秋,国内多地散发病例,不少地方倡导就地过节。许多老人也十分体谅儿女在外的不容易,当儿女为不能回家过节而感到自责时,老人们则安慰道,“家事都是小事,国事才是大事。等疫情过去了,我们再相聚。”提起中秋节怎么过,家住龙福小区的老戴说,几位老同学早就约好,中秋节当天要一起聚餐、博饼、猜灯谜。
贴心女儿送心仪礼物
今年中秋节,恰逢老刘60岁生日,为了给父亲送上一份有意义的礼物,刘女士想了许久。有一天她在上网时,看到一幅精美的组合相框,突然来了灵感:“6”和“0”中的两个圆圈与中秋佳节团圆的寓意不谋而合。何不把父亲这么多年来具有纪念意义的节点,用数字与照片组合的方式做成一本画册,每张照片下方再缀以文字说明。如此一来,回忆就有了鲜活的画面。
为了给父亲准备这份心仪的中秋礼物,刘女士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因为父亲平时照相不多,家中也没留存多少,她便向姑姑、伯伯以及父亲的朋友询问,并确认照片里的细节。最后,一张一张进行文字备注,然后发给专业的画册印刷机构。刘女士说,父亲不喜欢大操办,生日当天只请了几位叔伯来家吃饭。“当与叔伯闲聊的时候,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炫耀我送给他的这份礼物。”刘女士说,这次准备礼物的经历,也让她下定决心,以后要多给父亲和家人拍照,用镜头记录下家人相聚时的美好。
亲手制作心意月饼
与月共欢,把盏同饮。月饼是中秋节餐桌上的主角,寄托着对团圆的期盼。这些年,手工DIY月饼开始流行。一些手巧的年轻人开始为老人亲手制作孝心月饼,而一些新潮的老人也开始在网上自学,为家人准备亲情月饼。
“自己动手制作月饼,可以根据父母的口味适当调节,既能体现孝心,又能让节日充满特别的意义。”平时就喜欢在家自制各类低糖糕点的邱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年,每年的中秋节前,她都会准备做月饼的材料,和丈夫、孩子一起在家做月饼。“我们自己制作的月饼属于低糖、低热量型的杂粮月饼,很适合中老年人食用。”邱女士说,这些年,她的父母和公婆吃惯了她做的孝心牌月饼,基本上都不吃外面买的月饼了。
“我们老两口的血糖有些偏高,对甜的东西只能望而却步,不过,自从儿媳学会做低糖月饼后,便又能在中秋节吃上月饼了,感觉特别圆满。”邱女士的婆婆笑着说,小小的月饼,装进去的是爱心,传递的是团圆,收获的是更大的甜蜜和幸福。而有意思的是,今年,她和老伴也没有闲着,在网上跟着视频学制作月饼,还买了模具和烤箱,为儿子儿媳制作了寓意“柿(事)柿(事)如意”的亲情月饼。
(记者 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