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08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明清时期金铜观音像

图1 明代铜鎏金观音像

图2 明代铜鎏金水月观音像

图3 清代铜鎏金观音像

图4 清代铜鎏金二十四臂观音像

■广东广州 彭霞

金铜佛造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可移动的佛教造像,间或亦指镀金锤揲像。它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诸天等形象,其中就有“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金铜佛造像在中国大体上是伴随着佛寺的兴盛而发达的,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流行的盛期大致在南北朝至唐代。其在中国佛教初传期多称金人,其后亦称金泥铜像。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佛教是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造像的质地,不仅有金银铜铁,还有石木玉陶瓷等多种。而从形象上细分,则有佛、观音、菩萨、罗汉和护法等。由于像木、陶质地的造像既易于损毁,又难以长期流传,而金、玉质地的佛像,因自身材质昂贵,故极少有传世品。所以铜、石质地的造像,自然形成了数量最多的两大类。又因石质造像一般移动不易,故移动方便的金铜佛造像,顺理成章地就成了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其中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百姓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故以此为金铜佛造像题材的众多。

现存的中国古代金铜佛造像,包括传世品和出土文物两大类,有些还作为中国早期佛像遗品的代表而闻名。其中明代造像水平较高,造型优美舒展,比例匀称,铜质多红铜,鎏金偏橘黄,有的因时间久远,金色多磨蚀而露出铜色。而清朝十分尊崇中国的佛教艺术。尤其是康、乾两位帝王,为弘扬佛教还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甚至乾隆帝对造像的重视,较率先于宫廷设造像机构制作的藏式佛像的康熙,其更有过之。他不仅专设造办处制作佛像,还亲自参与造像过程的监督,以及造像图样的设计。其时宫廷造像参与工匠众多,制作佛像万千,活动频繁,规模盛大。本文在此介绍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几件明清时期金铜观音造像,以飨读者朋友。

明代铜鎏金观音像(图1),通高42.5厘米。观音头戴花蔓宝冠,身披绶带,下身着围裙,丝帛轻盈附体,腿部褶布系结,站在莲花座上,两枝从莲座生长而起的莲茎贴臂摇曳向上,于两肩处绽放两朵莲花;手施与愿印,为莲花手观音。莲花手观音是观音的化身之一,莲花清净而高雅,出淤泥而不染,用莲花喻纯净与力量,可洁净不合佛法之事。此造像面相慈祥,线条粗犷流畅,有较强艺术感染力。

明代铜鎏金水月观音像(图2),通高50厘米。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一般以磐石为座,呈游戏坐姿,犹如观赏水中月影一般,故有“水月观音”之称。此尊观音头戴花冠,面相端庄;躯体丰腴柔软,身披天衣,腰束罗裙;右腿支起,左腿横盘,右手则搭右膝上,左手支在左腿后,显现大自在姿势。全身佩饰璎珞珠宝。其整体造像比例匀称,具有写实风格。

清代铜鎏金观音像(图3),通高有22.8厘米。其头像为五层,每层三面。三层九面为观音,观音之上为忿怒面,最上为如来佛寂静相。主尊观音面容丰润,五官精致,肩宽腰细,袒露上身,披帔帛,挂璎珞,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之上,四臂分别施与愿印、持莲花、水瓶与念珠。该观音像造型端庄,比例匀称,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其通体鎏金,工艺精湛。

清代铜鎏金二十四臂观音像(图4),通高53.8厘米。观音为四层十面、二十四臂。主尊观音面容慈祥,裸上身,挂璎珞,双手合十,主臂下双臂则结法界定印,其余二十只略小的手臂排列于身后左右两侧,结不同的手印,或持法器,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上。此铜像冠上有化佛,表明观音胁侍阿弥陀佛;多臂表示护持众生;多面、多眼则表示观照众生。观音铜像整体造型古朴典雅,手臂错综但不繁乱,自然流畅,十分难得。而观音的多臂与多面表现到极致就是千手千眼观音,其形象显示了观音非凡的济世功德。

通过以上湖南省博物馆的明清时期金铜观音像藏品,我们可“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能了解金铜造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