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06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汉画像石《双阙楼阁图》中的建筑文化

■江苏徐州 廖静好

如图所示这幅《双阙楼阁图》汉画像石拓片,画面刻建筑双阙、一楼阁。画面主人在楼上坐,楼下一人启门拜见,楼上阙下有侍者立。高大的阙矗立在建筑的两侧,显得阙体高度的层次感,使其显得高耸伟岸、大气非凡。该图轮廓粗犷、线条简练、浑然古朴、简繁对比强烈、生动传神,达到极高建筑艺术水平。

《古今注·都邑》注曰:“阙,观也。古每门竖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阙,一般以石、砖、木建造。阙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建筑形象,溯源于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之设立,最早始源于一种防卫上的需要。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缺”通用)。它的雏形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在人们能够建造大型门屋后,便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文献记载西周时已有阙,现存最早的遗物是汉代的,是了解汉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汉代,既有单阙,又有双阙;有双重檐的,还有三重檐的。当时不仅宫殿、寺庙、城门前有阙,贵族官僚的府宅前也都有阙。《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的《汉仪》说:王莽初为大司马,府门有阙。其时,阙已成为表示官爵地位和功绩的象征性建筑,《白虎通义》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阙的层数越多越高,就表明主人的身份或地位越高,比主人地位低者来到阙前,须下车、下马以示敬意。

《双阙楼阁图》汉画像石,“阙”是汉代独特建筑形式。采用对称的形式,中间是楼阁突起,两边是壮观的双阙。画面感强,并且人物逼真,从建筑的庄重,不难看出汉代人的创造之美。汉代,阙作为装饰性建筑的功用在历史的发展中变得很广泛,被长时期广泛地修建在宫、庙、祠、墓以及学校、井泉之前,以衬托和美化主体建筑,加强建筑组群的庄重感。于是阙除了宫阙、城阙外又有了门阙、墓阙之分。汉代的城门、宫室和显宦的宅第,往往都要立阙,以象征王权的尊严或门第的高贵。汉阙伫立,是巍巍大汉王朝的象征,也是地方豪族势力的标志,成为汉代文化辉耀千古的实物见证。显得格外宏伟壮观,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意趣。不但凝固了这个时代的美,更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恢宏壮丽的岁月之中。

此汉画像石双阙楼阁浑然一体,前后布局合理匀称,主次分明,结构严谨,楼层在高低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美感,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双阙同楼阁一起,以细高的体态冲破了民宅建筑以水平铺陈为主的建筑平衡,产生出蓬勃向上的动感和激情,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民族艺术,它通过其造型、结构所刻画出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汉代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并形成汉代艺术的特殊气势和古拙风格,表现了一种整体灵动、浪漫进取的时代精神——汉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宏阔开放的文化精神。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其建筑造型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呈现出一种既亲切理智,又空静淡远;既恢宏大度,又意韵深长的艺术风格。

这件《双阙楼阁图》汉画像石,在空间上追求横向的体量与纵向的延伸,在形制与类别上也较前代更为丰富,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其内隐的价值观念也得以展现,建筑的表现空间与象征意味逐渐统一,系统的建筑体系日益形成。见证了汉代是中国建筑成熟时期,汉代建筑基本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基本样式和布局格式。该图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布局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具体的珍贵图像资料,也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