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9版:学术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从馆藏明清容像看笏板的执法

图1、图2 歙县博物馆藏两件明代象牙笏板

图3 清代绘洪中孚容像

图4 明天启绘徐彦若容像

图8 清代绘萧祯容像

图7 明代绘江瑾容像

图6 明代绘吴少微容像

图5 明代绘萧祯容像

■安徽歙县 王卫东

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按三代以迄明季,朝官皆执笏,周制诸侯始以象牙为之。其材质有玉、象牙或竹、木片,以为指画、记事之用。本文从容像入手,探讨笏板的执法。

歙县博物馆收藏有明代象牙笏板两件,笏身作平板,有弯曲度,与象牙的曲度一致,泛自然棕黄色,牙纹显然,全身布满细小裂痕,笏上窄下宽。一件(图1)长53.5、上宽5.5、下宽7.5厘米,纹理致密,包浆古雅。另一件(图2)长43、上宽6、下宽7.5厘米。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歙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件象牙笏板,尺寸并不一致,可见历代不一定完全遵循古制。

“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和历”,说明在徽州这块土地上,遗留一些笏板是可能的,也是常理。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代,徽州共出进士452人、状元3人,其中就有不少官居四品以上者。笏板和官印不同,官印离职后要上交,而改朝换代,则要销毁前朝官印。而笏板没有上交和销毁制度。

笏板一般呈一头窄、一头宽的长条状,大臣们执笏是窄头向上还是宽头向上呢?具体的执法,笔者目前尚未找到有关记载资料,但我们可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中,推断其使用方法。

清代绘洪中孚容像(图3),纵246、横90厘米,绢本,设色,绘洪中孚半身像,头戴乌纱帽,身着大红色袍服,双手执笏板于胸前。笏板略有弯曲,小头朝上,应为象牙笏板。

洪中孚(1049—1131),字思诚,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人。神宗朝元丰二年(1079)登进士第。初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黄冈县尉。徽猷阁直学士、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以中大夫、龙图阁待制致仕。

明天启绘徐彦若容像(图4),纵360、横108厘米,绢本,设色,绘徐彦若半身像,身着红色圆领官服,双手执笏板于胸前。笏板小头朝上。画上方有题款“赠平章事兼清海节度使臣徐彦若像……”及手绘圣旨一道。

徐彦若(?—901),字俞之,祖籍偃师(今河南偃师),历任尚书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后以户部侍郎之职拜相,又任中书侍郎。后累进司空、太保,兼任门下侍郎,封齐国公。光化三年(900),徐彦若以使相出镇广州,担任清海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病逝于广州。

明代绘萧祯容像(图5),纵236、横110厘米,纸本,设色。图绘萧祯半身像,头戴乌纱,身着红色圆领官服,双手执笏板于胸前,笏板小头朝上。像上方有光启三年圣旨一道。

萧祯即江祯,生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卒于唐昭宗景福二年,终年52岁。江祯才兼文武,通神奇策,初任东京留守,再任托护军兵马使,黄巢一部攻打歙州,江祯与高骈合力破黄有功,被封为柱国上将军,领江南节度使,赐第新安篁墩,后朱温专权篡位,使将弑帝,密诛朝仁,萧遘被杀,江祯对大唐忠心耿耿,坚贞不二,朱温灭唐后称帝,江祯不愿替朱温效力,誓不渡江,指江易姓,隐于篁墩山中,是为萧江氏一世祖。

明代绘吴少微容像(图6),纵254、横93厘米,绢本,设色。图绘吴少微头戴官帽,身着红色左衽朝服,手执朝笏于胸前。朝笏小头朝上。画像上方有手抄御赞一篇。

吴少微,唐代文学家。新安(今安徽黄山休宁)人。字仲材,号遂谷。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50),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叶山(后改名凤凰山)。唐长安元年(701)辛丑进士。累授晋阳尉。

明代绘江瑾容像(图7),纵194、横123厘米,纸本,设色。图绘江瑾站立像,江瑾头戴官帽,身着红色官服,手执笏板于胸前。笏板小头朝上。画像上方有诰命一篇。

清代绘萧祯容像(图8),纵290、横122厘米,纸本,设色。图绘萧祯全身坐像,头戴乌纱,身着圆领红色朝服,手执笏板于胸前,笏板小头朝上。画像上方有手抄圣旨一份。

从以上六件传世的明清容像作品中,我们知道笏板一般是双手握住置于胸前,且是窄头向上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