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 魏传来
在山东淄川博物馆二楼的澹庐展室,展藏有一把中国古代的青铜宝剑(见图)。此剑青铜材质,红斑绿锈,古朴典雅。中有凸棱脊,剑身脊长与两刃保持平行,至锋处尖削,锷锋锐利。剑柄为圆柱体,有两道圆箍,箍间有缠缑痕迹。剑身剖面呈棱形。此剑形是典型的春秋青铜剑,其珍贵之处在于其剑身双面以阴线满饰自然美丽的漫理纹,充满神秘色彩。
青铜剑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可斩可刺的兵器,一般由铜、锡合金冶炼制作而成。我国青铜剑的创造及其发展历史,约可追溯到商代,那个时候,剑身一般较短,只有三四十厘米,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制作已十分成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嗣后,一直延续到秦汉。到铁剑出现时,青铜剑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剑作为具有可刺可杀可防身的兵器,一直都是贵族勇士的“钟情”武器,同时,剑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更是达官贵人身份的象征。无论是诸侯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带一把宝剑。著名的《季札挂剑》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尚武并实行厚葬的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贵族死后是一定要有剑陪葬的。需要一提的是,当时铸剑,只有诸侯或王室贵族自用的剑才能在剑身上铸刻自己的名字,工匠是不能刻上自己名字的。
多年来的科学考古发掘,全国各地出土包括青铜剑在内的青铜兵器,可说是层出不穷、异彩纷呈,特别是前些年,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更是震惊中外,成为稀世的国之瑰宝。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文献和民间传说中,有关剑的故事内容十分丰富。而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干将、莫邪剑了。
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中国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一说楚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吴王铸成宝剑两把,分别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
位列于中国十大名剑之中的干将、莫邪剑的传奇故事,广泛记载于《吴越春秋》《吴地记》《列异传》《孝子传》,后又被《搜神记》收录,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
干将、莫邪宝剑无疑是最具神秘色彩的,这不仅因为干将莫邪宝剑凝结着“干将铸剑,莫邪投炉”的凄美传说,还有这对恩爱的夫妻在为吴王造好宝剑后,为了逃避吴王的追杀,连人带宝剑一同化作两条神龙消失了的感人故事。
关于干将、莫邪宝剑的传说,虽然文献记录的版本都不一样,故事情节也不相同,留下的悬疑也都不少,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干将、莫邪剑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下落不明。特别是有段文字极为相同并被重复引用,就是:“阳曰干将,而作龟文,阴曰莫邪,而作漫理”。这16个字是对干将、莫邪剑纹饰形态的唯一描述,并被后世多种文献记载引用,仅举几例,如:
汉代赵晔《阖闾内传》:“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先成者为阳,即名‘干将’;后成者为阴,即名‘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止‘莫邪’献于吴王。”
明代诗人郑善夫《古剑行赠仇将军北征》:“莫邪断发跃冶死,龟文漫理流天晶。”
宋代陈宗远诗:“龙泉函气清,欧冶吐霞绮。干将堕龟文,莫邪潜漫理。”
由于干将剑的龟纹和莫邪剑的漫理纹实物形态在历史上从没有人详细解读过,官方也没有关于干将莫邪剑的考古资料,考古界也从未有过“龟纹、漫理纹”的相关考证说明,那么,传说中的干将、莫邪剑是什么样式呢?“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又形容的是什么样的纹样呢?
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的这把藏剑,可否能给我们解开其中的莫邪剑“阴作漫理”的谜底呢?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阳作龟文,阴作漫理”的字面含意。
阳阴剑在故事传说中指的是男女分别造的剑,但这在剑实物上是无法辨识的。所以阳和阴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剑的纹样是用阳线条(凸线)还是用阴线条(凹线)表现出来的。
按这样的理解,龟文当然应该是凸纹龟形纹样(尚需证明)。而漫理呢?经查词海、词条等所有词典工具书,几乎都是同一个解释:“漫理,读音màn lǐ,释义:泛指无规则的纹理”。
再看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这把藏剑,其剑身正反两面的纹样不正是这种用阴线(凹线)表现出来的无规则的纹理吗?
再详细观察这把铜剑的纹样:纹理线条深凹剑身平面以下,纵横交织,疏密相间,自然成形,漫无规则,既像是宋代哥窑瓷器上的“百圾碎”,又像是不成形的蜘蛛网,更像是冬天冰面上的“冰裂纹”。
可以想见,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铁锤或石头砸其上,冰面裂开的白色纹路,像极了这把剑上的纹理。这种“冰裂纹”,应该就是文献中那反复记载的“漫理纹”。它被巧妙地用来作为此剑的装饰纹,给人以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之感。视觉效果极佳,展示着无限的自然之美,让人浮想联翩。
那么,这种“漫理纹”不规则的纹样是怎样铸制形成的呢?
中华古代文明中有着太多的科学秘密。青铜剑上“漫理纹”形成机理就是古人留给我们需要探索的又一新的科技秘密。根据中国古代哥窑陶瓷“开片釉”的形成机理,初步推断此剑漫理纹的形成,应该是铜锡合金中的两种金属,因熔炼后冷却过程中收缩系数的不同而导致的开裂纹。这原本是一种缺陷,但匠师们有意利用这种开裂的规律,化腐朽为神奇,制造出美丽的漫理纹,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创意之美!
特别是此剑的剑身脊部两侧的漫理纹饰布局完整,独立存在,并不延伸到剑刃,且与剑刃分界清晰,说明剑的脊身中部与剑刃部使用的铜锡合金材质的配比也是不同的,并且应该是分两次浇铸而成。这种精湛的复合金属处理技术保证了“剑身要韧、有弹性,剑刃要硬、要锋利”这两个不同部位不同的实战性能要求。这更是一种我国古代独有的高科技的极为神奇的秘密冶铸工艺。
至于“漫理纹”是偶然形成还是有意为之,尚待进一步探索研究,不过这在几千年前亦可谓是惊天的高科技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