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瓷画说史 上一版 下一版  

从清代瓷片“一笔兔”说兔文化

图1清早期“一笔兔”瓷片

图2 俞律为瓷片作诗

图3 明中期“嫦娥玉兔”瓷画

图4 清中期“兔纹”瓷画

图5 明嘉靖“兔纹”瓷画

图9 清代“兔纹”瓷画

图8 清代“兔纹”瓷画

图7 明晚期“兔纹”瓷画

图6 清早期“兔纹”瓷画

■江苏南京 胡剑明

近日,在南京古玩市场,笔者淘到一块清代的大瓷碗底青花瓷片(图1),直径8厘米。乍看,以为是一种随手划出的纹饰,细看才可以看出是一只“玉兔”,工匠用笔如写草书,行笔如在绕圈圈,其实是运用意象的机巧,先画一小段弧线,再向左走笔,粗细浓淡的釉蓝,衬出它的毛色,兔首大耳一直伸延到身后尾巴,行笔相继,分界清晰,画成了一只完整的兔子形象,丰满体态,生动有趣。我的恩师,江苏省文史馆员、96岁的俞律先生,鉴赏了这枚“一笔兔”瓷片后,还专为这块瓷片题了一首诗:“谁家白玉兔,独自月宫住。瓷上桂枝香,嫦娥赠于汝。”(图2)

去年前,曾在南京藏友沈星先生处,见过一块民国时期的石砚,此砚普通,其特别之处是,在砚堂中刻有一兔,寥寥几刀,其兔生动可观,有点中国写意画的味道。沈先生当时说,至简也是一种智慧,古瓷片上有一种纹饰叫“一笔兔”,与此砚上的刻兔异曲同工。由于我没见过,所以听了并未多在意,只是索了一张石砚的拓片。没想到,春秋更替,我竟然在地摊上与所谓“一笔兔”瓷片不期相遇,并得以收藏,可谓,与兔有缘也。

笔者的老师,南京专家赵瑞民先生在他众多的藏品中,有“嫦娥玉兔”瓷画(图3),月圆联桂香,嫦娥对玉兔,这是明代青花瓷片上关于中秋题材的画作,一幅兔子纹饰的精彩图案,为冰冷的残瓷增添了一种生动与温馨。他为此题诗道:“嫦娥月宫住,桂树伴玉兔;神仙也寂寞,回望凡尘路……”

玉兔,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爱人的思念,传说中,月宫里有一只白色的兔子,就是嫦娥的化身。玉兔是我国传统生肖之一。“十二生肖”在我国民间俗称“十二属相”,每十二年一轮的兔年,使得兔子这种动物与百姓生活密切。在传统文化中,玉兔丹桂花好月圆,总给人以长长久久的祝愿。由于兔子被赋予众多的吉祥寓意,因此,兔子的形象在古代文玩、文房类器物中曾有较多存在,古陶瓷艺术中表现此题材的不少,是一种文化传承。

兔子是很受人们喜爱的动物,性格温顺,尾短而且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所谓“静时如画,动如脱兔”。野兔怕人,而家养的作为宠物的兔子,却喜欢黏人。兔子颜色一般为白、灰、枯草色、米色、黑和花色。我们知道,古人给过它许多诗意与赞美——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宋代诗人文彦博有《白兔》诗:“感德好生,网开三面。明视(兔的别名)标奇,昌辰乃见。育质雪图,沦精月殿。著于乐章,色含江练。”明代诗人谢承举有《白兔》诗:“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指月宫),身在烂银盘(指月亮)。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妲娥(嫦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指长生不死之药)。”梅尧臣有诗句:“可笑嫦娥不了事,却走玉兔来人间。”袁桷有诗句:“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等。王安石在《信都公白兔》诗中说,水晶为宫玉为田,嫦娥缟衣洗面用以作化妆品,宫中老兔不必每日洗浴,却能天使般洁白如婵娟……

中秋月圆时,孩子们总是望着银盘说:“月亮里有一只兔子。”大人回答道:“真的有。”传说中,月宫里的那一只白色的兔子,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后,触犯玉帝的旨意,于是被变成玉兔,每到月圆时,就要在月宫里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所以玉兔又称“月兔”,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居住在月宫里。在许多文化中,常常把月兔塑造成用研杵捣研钵的形象。还有传说,后羿就是那只兔子,由于嫦娥飞升,后羿一个人在凡间十分孤独,干脆想了个法子化身为玉兔,来到月亮上与妻子做伴……

民间视多子多孙、世代同堂有福气,兔子因其繁殖能力强,而被视为生育的象征,兔子也就成了“多子多福”形象的代表。《尔雅·释兽》载:“兔子曰娩”。古人还将月亮中的一块阴影,想象为玉兔的形状,正如传说的那样,认为月中有兔。明人王夫之曾说:“顾兔,月中暗影似兔者。”就是这个意思。在中国汉代以前,古人认为没有雄兔。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兔“望月怀孕,口中吐子”。雌兔只需对月亮望一望就怀孕了。这种奇葩的看法,到了汉代才被纠正过来;“吐子”正式命名为“兔子”。《木兰辞》中有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时已经分得清了。

寻常纹饰月下兔,瓷上神情不同(图4至图9)。那些画在陶瓷上的兔纹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由于白兔在我国古代常常被视为灵物,而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中又有玉兔之说,所以,兔纹、兔画慢慢就成了皇权的象征。南京藏家叶伯瑜曾说,青花瓷中的兔子形象始于元代,到了明代嘉靖早期,兔子的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明人的笔记中记载曰:“嘉靖帝生于正德丁卯,及少主神器,四海皆肖兔形以寿之”。

也有专家认为,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兔纹,是从成化以后开始出现的,至崇祯一朝,也有一些精致的兔纹瓷品,但至清代康熙以后,景德镇瓷器上的兔纹就难看到了。明清两代兔纹装饰经历了一个由繁至简,又由简复繁的过程,这与宫廷对“十二章纹饰”的使用管理,有密切关系。

所谓“十二章纹饰”,原本是讲官服纹饰的,自东汉确立之后,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封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魏晋规定,皇帝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其服装,“衣画裳绣,十二章”,王公、卿助祭郊庙,王公衣九章,卿衣七章(《晋书·舆服志》)。南北朝时期,章服制度更趋繁琐,以后周为例,不仅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等级的章服,即使同一等级,不同用处的礼服也各有不同的章纹。后来,不知怎么延伸到瓷器的纹饰上了……想必与官窑有关,此中意趣有待深入考究。

总之,无论如何变迁发展,总有一盏喜庆祥和的“兔灯”,在苍茫历史中,照亮人们前行的路;爱兔,可以是一首诗,可以是一幅瓷画,可以是一方石砚,正如唐代诗人卢照邻所吟:“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从远古走来,青梅竹马玉兔灯,每当月圆中天、金桂飘香之时,我们一同欣赏瓷器上的玉兔书画,或低吟高哦几首咏兔诗词,其韵其美,绝对是一种祖传的文化享受!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