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03版:国内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成为“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

11月4日拍摄的在贵州草海栖息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目前,贵州草海湿地迎来今年首批120余只越冬黑颈鹤。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草海湿地,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近年来,每年前来草海越冬的各种鸟类超10万只。(新华)

长江之滨武汉、国际会议之都日内瓦,《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3日在两地举行跨国连线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司副司长胡元辉介绍说,此次大会期间,《湿地公约》秘书处将向25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证书,届时全世界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据13个,数量居各国第一。

“这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他说。此次,中国合肥、济宁、重庆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被列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2018年,哈尔滨、海口、银川、常德、常熟、东营是首批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湿地公约》是致力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间协定,首次于1971年2月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目前,缔约方已发展到172个。由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让更多地方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积极履行公约义务。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秉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充分展现负责任生态大国形象。

国家林草局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至今,中国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目前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

本次大会将于11月5日至13日在武汉设置主会场。这是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等专家表示,这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肯定,中国深度参与《湿地公约》事务和国际规则制定,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新华)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