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06版:报邮传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

图1

图2

■安徽安庆 李岗 吴曦翔

安徽省安庆市陈独秀墓园管理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馆藏陈独秀创办的清末安徽省第一份报刊《安徽俗话报》,是重要的文献资料。

2019年在陈独秀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党史》编辑部主任陆兵,将其收藏的由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1904版第三期和第六期两本,无偿捐赠给安庆市陈独秀墓园管理处。

《安徽俗话报》第三期(图1)目录介绍,论说栏目“恶俗篇”,要紧的新闻“八条”,本省新闻“五条”,历史栏目“中国历代的大事”,地理栏目“地理略”,教育栏目“国语教育”,实业栏目“养蚕的大发财”,诗词栏目“十恨小脚歌”,戏曲栏目“睡狮园”,要件栏目“美国留学生给日本留学生的书信”,来文栏目“雷之话”。

《安徽俗话报》第六期(图2)目录介绍,图画栏目“日俄大战图”“安徽全省地图”,论说栏目“恶俗篇”,要紧的新闻栏目“六条”,本省的新闻栏目“四条”,历史栏目“中国历代的大事”,地理栏目“地理略”,传记栏目“安徽名人传”,教育栏目“家庭教育”,小说栏目“痴人说梦”,诗词栏目“送军行”“书恨”,闲谈栏目“烈女题诗”“我闻人叛逆”“大人恩典大人栽培”“爱国女儿墓”“今日洋鬼子异日圣明君”“虐待金鱼的罪名”“狗的酒馆子”。

1904年3月,陈独秀与房秩五、吴守一、章谷士、周栋臣等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房秩五负责教育类稿件,吴守一负责小说类稿件,其余均由陈独秀用“三爱”笔名编写。编辑部原设在安庆,暑期迁至芜湖。每期稿件均由陈独秀汇齐,寄至芜湖科学图书社,由芜湖科学图书社承担发行工作,《安徽俗话报》的社址便设在该社。由于芜湖当时还没有印刷厂,所以,每期由科学图书社寄至上海,由章士钊的东大陆书局印刷,印好后再寄回芜湖。

有关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的原因,其曾以“三爱”笔名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文中说过,“……但是现在各种日报旬报,虽然出得不少,那都是深文奥意,满纸的之乎也者矣焉哉字眼,没有多读书的人,那里能够看得懂呢?这样说起来,只有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语,写在纸上,做成一种俗话报,才算是顶好的法子……现在已经出了好几种,上海有中国白话报,杭州有杭州白话报,绍兴有绍兴白话报,宁波有宁波白话报,潮州有潮州白话报,苏州有苏州白话报,我都看见过。我就想起我们安徽省,地面着实很大,念书的人也不见多,还是没有这种俗话报……我因为这个缘故,就约了几位顶相好的朋友,大家拿出钱来,在我们安徽省,来开办这种俗话报。”可能就是这样的原因,陈独秀把原先计划的《爱国新报》改为《安徽俗话报》了。报纸的更名,体现陈独秀审时度势,顺应环境和时代的要求而做出的决定。

《安徽俗话报》创办于1904年3月31日(农历二月十五),是一份三十二开的半月刊,每期四十页,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出版。至1905年8月15日,共出二十二期。零卖每本大钱五十文,全年二十四本大钱一千文,半年五百文。本省邮费在内,外省全年另加邮费洋二角。办报筹钱,全靠各处同乡捐助,如有关心乡谊的官绅,捐钱帮助该报,凡捐数过洋五元的,敬送该报一年,并将捐助诸公姓氏写在报后,作为收据。

《安徽俗话报》的发刊词称该刊共分设十三门,即论说、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实业、小说、诗词、闲谈、行情、要件、来问等,除论说与新闻类栏目外,其余栏目并不固定,且不断有新栏目出现,如戏曲、图画、兵事、传记、卫生、格物、调查、博物、附录、学术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体现了《安徽俗话报》启蒙大众的办报宗旨。

据统计,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五十余篇文章,以“三爱”笔名的有48篇。有关笔名“三爱”的含义,后代研究学者观点不一,沈寂认为系“爱国家、爱科学、爱自由与民主”。

1904年3月,创刊号问世,每月两期,风靡一时。1904年夏,房秩五赴日本留学,吴守一回桐城教书,陈独秀为方便之际,遂将《安徽俗话报》全部迁至芜湖出版。1905年秋,因《安徽俗话报》刊载内容触及英国在华的利益,英国驻芜湖领事蛮横干涉,强求清朝当局勒令《安徽俗话报》停刊。这份唤醒民众的革命刊物从创刊到夭折,前后不到两年,《安徽俗话报》是我国近代重要的报刊之一,“风行一时”“驰名全国”“仅及半载,每期从一千份增至三千份,销路之广,为海内各白话(报)冠”,成为清末国内影响较大的白话报之一,开启民智以救亡存图,启蒙近代科学知识思想,具有影响深远。《安徽俗话报》为研究辛亥革命时期安徽乃至国内的重要刊物。

陈独秀是《安徽俗话报》的创始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先后发表文章、小说五十余篇,他由维新派转为革命派,以及他早期的革命思想无不在《安徽俗话报》中体现出来,对10年后陈独秀再创办《新青年》刊物,具有深远影响。

房秩五(1877—1966),安徽枞阳人,清末秀才,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02年春,与刚从日本归来的陈独秀结识,同年秋又随陈独秀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后在安庆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县学堂,自任堂长。1904年参与创办《安徽俗话报》,并任“教育”专栏的写作,以“饬武”笔名,连载7篇有关蒙学用书、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后又以“浮渡生”笔名,在诗词栏目撰写一篇《从军行》,仿十送郎调,鼓励男儿从军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浮渡山房诗存》和译著《教学心理学》。

吴守一(1873—1946),名汝登,字守一,安徽桐城人,与房秩五同为桐城学堂的教员,参与创办《安徽俗话报》,并任“小说”专栏写作,篇幅最长的章回小说《痴人说梦》,出自吴守一之手。内容为假借有人夜宿孔庙托言,见到孔子召集门人在大成殿商议,愤恨国事之颓废,遭帝国列强之欺凌。众人欲集思广益,群起而拯救之。子贡主张兴办实业,充实国力,子路主张整饬军队,加强国防,诸生纷纷各抒己见,献策救国。忽然一人站起而言:应取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之策,分化列强,各个击破。孔子定眼一看,这人乃诸葛亮也。小说含沙射影,以免被清朝查封。

周栋臣,安徽芜湖科学图书社捐资创办人之一。胡子承在商定《安徽俗话报》办刊方针时致信汪孟邹写到“次事应如何应付,本社诸同志与栋老(周栋臣)会面时当可妥商也”。另一封致芜湖科学图书社的信又曾写到“俗话报于本社颇有关系,似难置之局外。万一笃原君不肯独任,拟由同人暂为各认一门(如尊处以为然,自何期起,速寄信来),由栋臣汇齐寄来,似亦妥便”。胡子承的信,表明周栋臣与《安徽俗话报》有着密切关系,是《安徽俗话报》重要的创办人之一。

《安徽俗话报》是辛亥革命前安徽安庆出版的第一家革命刊物,也是当时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白话报刊之一,是研究早期中国革命与陈独秀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2022年6月两本馆藏《安徽俗话报》,均被鉴定为国家二级,为弥足珍贵的史料。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