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 马洪
珲春是吉林省东南部的一座边境小城,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被称为“一眼望三国,犬吠闻三疆”之地。“珲春”这个地名,是由《金史》《明史》称谓“浑蠢”音译汉化而来,在女真、满语中为“边地”“边陲”之意。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繁衍生息之地,历史源远流长。
珲春珍藏着一尊出自吴大澂之手的篆书“龙虎”石刻(图1),它记载了一段沉重的历史往事。
1886年3月,吴大澂以清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身份奉命前往吉林珲春,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交涉边界事宜。就黑顶子地方界务谈判履勘,经过近五个月的努力,收回被侵占的黑顶子地方,勘定了中俄珲春东界,于当年10月12日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六段道路记》。吴大澂此行,《清史稿》作了明确的记载。
吴大澂在处理东北边疆事务上,呕心沥血,贡献极大,特别是吴氏两次与俄国勘界立碑,据理力争,为中国收回失去的领土、恢复中国图们江出海权,不唯是其人生最辉煌的风景线,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亮点之一。
自吴大澂收回图们江口出海权后,中国最北面的出海口得以恢复,珲春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沿日本海的城市。
吴大澂在日记《皇华纪程》中这样记载道:(农历)“四月初三日,书大虎字四,龙字一。初五日,龙虎字八,龙字二”。由此可知,“龙”“虎”二字是分别书写的,而后集在一起。该碑为花岗岩质,高1.4、宽1.38、厚1米,正面用双钩法镌刻大篆“龙虎”二字,左下端阴刻楷书“吴大澂书”4字;据考,“龙”字写法源自郘钟铭文,“虎”字则源自师酉簋铭文,在风格上应该作了协调化的艺术处理,书体融汇和谐,没有拼凑之感。“龙虎”二字或是“龙蟠虎踞”和“龙骧虎视”缩写,含有保卫疆土的寓意。
吴大澂一生在仕途上办理得最著名的两件事:其一是在东北珲春和沙俄进行边界谈判争取领土,被视为“民族英雄”;其二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主动请缨领兵迎敌,遗憾的是战败被革职。当然,其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学术和艺术领域,他精于古文字考释和文物鉴别,是晚清著名的收藏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和书画家,著述甚丰,成绩斐然。
2019年7月,吴大澂纪念馆名誉馆长、吴大澂玄孙吴元京到访吉林珲春,拜谒龙虎石刻,追思先祖伟业,并再次书写了“龙虎”(图2)二字,赠予珲春留念,此举具有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