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6版:陶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清雍乾时期如意绶带耳葫芦瓶

图1 清乾隆珐琅彩庭院婴戏图绶带耳葫芦扁瓶

图2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葫芦瓶

图3 清雍正斗彩折枝花卉纹如意耳蒜头瓶

图4 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 绶带耳葫芦瓶

■湖南怀化 袁菊梅

在2022年4月29日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珐琅彩庭院婴戏图绶带耳葫芦扁瓶”(图1)十分夺目。这件葫芦瓶,曾在一年前现身英国小拍,以19万英镑(约186.6万港元)落槌;本次在苏富比春拍现场以1200万港元落槌附佣金1489.5万港元成交,溢价6倍之多!

清代官窑大都在景德镇烧制。而珐琅彩却不同,先由宫廷画师草绘样稿,选用景德镇精制的白瓷素胎,运至京城,在宫内绘图、填彩、烧造。当时所用的珐琅彩料,悉数由外国进口,烧成后有透明玻璃质感。由于绘画的色地上堆料厚,又有色彩众多且深浅不同的颜料巧妙配合,故画面有层次分明之实感。而婴戏、百子一类的图纹,传统上与重生男丁、延续血脉有关。婴戏图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已经出现,至宋、金时期,常见于磁州窑的瓷枕上。此类题材发展至明清时期大盛,表现技法上有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雍乾两朝官窑上的婴戏图,以画工严谨见长,色彩绚丽,孩童眉清目秀、衣纹清晰。此珐琅彩瓶上的小孩,燃爆竹又鸣锣鼓,明显又有新年驱赶恶兽的“岁岁平安”含义。

同时高9.9厘米的该瓶,瓶侧还饰有皮球锦纹,又称绣球花纹,大家一般直称为皮球花,学者考究认为灵感或与东瀛家徽有关。皮球花纹饰清雅脱俗,以之为主题纹饰的传世瓷器罕有,如本瓶添之作衬饰的珐琅彩瓷也是少见。瓶腹所绘的螭龙纹,则在整体美学上更添一丝中华古美术气息。

除了珐琅彩、婴戏图以外,该器最值得一提的还有绶带耳、葫芦扁瓶造型。其中绶带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细长弯曲的绶带式,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特别是葫芦式瓶上最为多见。如意绶带耳则创于清雍乾时期,因如意下飘着绶带,故称“如意绶带耳”,也有称“如意万代耳”的。

而葫芦瓶是形似葫芦的瓶式。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便根据天然葫芦的造型,制成了葫芦形陶器;因其形似“吉”字,故又名“大吉瓶”,有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型。隋唐葫芦瓶造型小巧,浑圆古朴;宋代葫芦瓶秀美挺拔。元代的葫芦瓶各大窑口都在烧造,景德镇窑的青花葫芦瓶开启了彩绘葫芦瓶的新时代。另外,元代出现多棱葫芦器,其八棱形制作手法一改葫芦的真实形态,是葫芦瓶造型上的一大创新。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喜爱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其除了传统器型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型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还创制有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这里简单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几件雍乾时期的同类器物。

如此“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葫芦瓶”(图2),高22.9、口径4.2、足径9.9厘米。其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圈足。瓶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装饰,口部为缠枝莲纹,颈部为卷草纹,肩部为如意头纹,腹部为缠枝莲纹,上结莲花四朵,近足处为莲瓣纹。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轮廓线条富于变化而又不失稳重,釉面匀净莹润,凸花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颇具美感。

又如此“清雍正斗彩折枝花卉纹如意耳蒜头瓶”(图3),高26厘米。其“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十分规矩。该瓶为葫芦瓶造型,蒜头形口微微内敛。从口部向下至肩部饰如意耳,颈部起圆棱线,避免了颈部一线下来的单调。该瓶富丽秀美、精雅极致,造型为当时首创。从上到下布满纹饰,双耳绘折枝花、璎珞纹;上部绘两朵缠枝莲;颈部为卷枝花朵,下垂蕉叶纹;肩部绘如意纹;腹部中心饰折枝花三组,每组外环饰以卷枝纹;足墙围蕉叶纹一周。整个用色极其鲜艳,又高贵雅致。之所以会有这种效果,其秘诀就是采用工笔画法。底足露胎细洁。

再如此“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图4),高10、口径0.6、足径2.8×2.1厘米。瓶呈葫芦形,小口,长方形足,瓶身两侧置二绶带状耳。通体施黄釉,以珐琅彩满绘勾莲纹。瓶身两侧上下开光,上部椭圆形开光内以胭脂彩绘山水楼阁图,下部海棠形开光内绘西洋母子图。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此瓶纹样描绘细腻,尤其是开光内的西洋女子衣着华丽,因采用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技法而具有立体效果。葫芦形的瓶体和山水图案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味。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这件器物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在思想意识上,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均崇信无量寿佛,而雍正帝崇奉道教,葫芦作为佛教、道教的标志性代表物,在“崇儒重道”国策的影响下,清代涌现出大量的葫芦器并达到极致就理所当然。而且从乾隆时期开始,诸如含以上如意绶带耳品种的葫芦瓶作为皇帝“万寿节”不可或缺的贡物,这无疑促进了清宫葫芦瓶的制作。清代葫芦瓶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釉色品种,其品种之丰富、产量之大,远远超过前朝。而葫芦瓶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和样式更加丰富。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