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74.4%。庞大的网民构成了我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用户基础,同时也要看到,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以及种种网络不文明行为,也频繁成为热搜事件,引发热议不断。
报告解析网络暴力问题
12月18日,由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活动组委会主办,腾讯企鹅有调、守护者计划承办的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专题报告发布会在线上举行。受组委会委托,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发展调研课题组面向全社会发布《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专题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基于全国303万份调查样本编写而成,从“网络暴力公众认知和社会影响”“网络暴力个人防治与治理关切”“网络文明建设成效与舆论期待”三个方面,解析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建设话题。
《报告》显示,网络暴力最主要的六大形式分别是:羞辱谩骂、信息骚扰、信息泄露、被传谣言、威胁恐吓、人肉搜索,且约六成的网民或多或少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行为广泛存在。72%的网民希望相关部门加强打击网暴行为,减少和抵制网暴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报告》指出,官方媒体仍然是网民的主要参考信源。在参与网络热点讨论前,七成网民会查阅官方媒体的相关报道。整体来看,网民非常期待官方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对热议、争议的事情,期待官方媒体敢于亮明观点、敢于提出批判,与民间理性声音形成合力,推动事件舆论向稳向好发展。
《报告》对网络暴力长效防控治理提出了五个建议:一是精准打击,持续推动专项治理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公信,强化主流媒体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三是综合评估,不断完善网络暴力的认定标准;四是推进法治,明晰网暴处罚的标准、范围和力度;五是合力共治,推动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12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修订《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对网上评论、回复、留言、弹幕、点赞等进行规范。对此,有网友表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了解信息和彼此沟通,离不开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网络暴力事件和网络不文明现象,有不少就是因为激怒他人或引人误解、忧虑的几个字、几句话而引发的。从这个角度讲,规范网络跟帖评论,无疑是一种积极且极为必要的举措。
“我做直播带货两年了,最开心的也最期盼的就是直播间人气上涨,带货就会更容易一些。然而人气上涨的同时,最担心的就是直播时的恶意点评,很容易误导网友,严重影响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口碑和信誉。”在我市从事电商行业的林小姐表示,网络虽然带来了很多商机,但也充斥着很多风险。
也有网友表示,“以前遇到网上热议的事件,会去看一些自媒体的解读,起初感觉自媒体的内容描述‘有点意思’,但由于自媒体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有时为了博眼球赚流量甚至故意歪曲制造一些话题,最终调查结果出来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后来再遇到有兴趣的新闻时,就只看官方媒体报道。”
网络暴力需要社会各界共防共治,网络文明将由全体网民共建共享。随着有关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网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不文明现象也将大幅削减,健康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是遵纪守法网民们的共同心声,也将让现实中的每个人受益。
(王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