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源 鲁祖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竹石》。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一分子,虽不粗壮,却极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竹与梅花和松还有“岁寒三友”之称。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我国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古代文人在咏竹、画竹的同时,也开始赏玩另一种与竹有关的竹雕物品。而本文要介绍的孔子博物馆馆藏的竹根雕,就是在竹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是竹刻家族中的一个支脉。它是以生长在泥底下的竹根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独特自然的制作工艺,质朴高雅的审美特征,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常作为高级礼品馈赠。据史料分析,竹根雕艺术最先出现于南齐,真正兴盛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清中期达到高峰。清晚期后逐渐衰落,至新中国成立时几近绝迹,后又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重新崛起。
对于任何雕塑形式,艺术家永远摆脱不了对于材料的选择,竹根雕也是如此。竹根的选择也颇为讲究。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色泽更加深沉,然而竹根可塑性的强弱只有等到将竹根挖出来后才能见分晓。并非所有的竹根都能成为好的材料,中规中矩的竹根束缚了艺术家们想象的翅膀,反而是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受到他们的偏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天趣和人意的巧妙结合是竹根雕作者的创作理念,怀着这种理念,雕刻艺人在完成对竹根的选择后就开始进入制作阶段。
竹根雕制作需经打抷、雕刻、抛光、打磨和上漆多道工序。竹根要经过干燥、着色、防霉、防蛀处理,充分利用和发挥竹根的天然姿态,经过艺术构思、造型,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生动、形态传神的艺术形象。在已经成型的人物脸部进行细致雕刻,是竹根雕最为关键的步骤。锋利的刻刀随时有可能留下功亏一篑的痕迹。人物面部和眼神的塑造是具挑战性的时刻,成败也在此一举。竹根雕人物神情的传递全靠面部和眼睛。
如这件明代竹根雕刘海戏蟾摆件(图1),通高22厘米。其雕刘海宽额丰颊,大耳垂肩,衣襟宽敞,面露笑容可掬,赤足坐于蟾背上;他左手按在蟾头部,右手立于胸前,后腰系一葫芦,似在传道说法。胯下金蟾目瞪口呆,似要口吐金钱。“刘海戏金蟾”是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刘海为福神、喜神,三足金蟾代表财富,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灵物。传说它能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民间有“刘海戏金蟾,一步一吐钱”之说。金蟾不仅能聚财,还可使官运亨通、锦绣前程。“刘海戏金蟾”寓意多财多福,是古人追求富贵生活的象征,故历代以此为主题的竹根雕器物众多。
而这件明代竹根雕猴桃摆件(图2),通高20.5厘米。寿桃、灵猴取竹根自然之形,以圆雕、透雕技法雕刻而成。所雕寿桃饱满圆润,枝叶逼真;三只灵猴形态各异环绕其下,一只“贼眉鼠眼”、双手托桃,一只面露惊恐之色、单膝跪地肩扛桃枝,一只身体前俯双手捧抬,生动灵趣。寿桃灵猴寓意加官晋爵、长寿千年。
这件明代竹根雕万象回春图摆件(图3),则竹雕一大象,身高腹大,回首卷尾,蒲扇大耳,眼睛半睁,嘴巴微张,长鼻微卷,通体饰回纹。而象背两个人物长发披垂,面露微笑,单跪跨步,双手捧抬盆栽万年青,寓意“万象回春”。
最后这件明代竹根雕百寿图摆件(图4),高38.2、底径15.1厘米。其作不规则圆柱状。整器采用高浮雕、镂雕等多种技法雕刻出一个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山崖峭壁、奇松怪石的仙山奇境。于仙境中雕刻人物百余位,其中可辨认老翁99人、书童8人。他们沿山道盘旋而上,或对弈、或观画、或攀谈、或抚琴。作品构思巧妙,雕刻技法高超,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竹根雕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品存在于中国民间,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着普通民间艺人寻找根一样的精神家园的期望。在竹根雕艺术家看来,这天然的竹根也同样寄存着对生命的理解。竹根雕常以一种特有的清雅脱俗之气,给人洗心涤尘。它是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但收藏品赏竹根雕,又不是简单等同于在家中围园植竹的那种情怀,竹子通过雕刻所显现的风骨神韵,恰恰又是竹子给人的另一种文化魅力。而上述孔子博物馆藏的明代竹根雕传世佳作,就是最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