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宋代磁灶窑青釉执壶(见图),出土于福建晋江金交椅山窑址,现收藏于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其釉色青翠欲滴,造型规整大气,做工严谨精细,时代感十分强烈。
磁灶窑最耀眼的黄金时期是宋元。那个时候德化窑与磁灶窑是泉州窑业的两大基地,随着海洋贸易的繁荣发展,磁灶窑从“内销民窑”一跃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金交椅山瓷窑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磁灶窑的工艺日趋成熟,考古研究显示,磁灶窑在宋代早中期依旧受浙江越窑青瓷工艺影响,于宋代晚期至元代接受了龙泉窑的技术、工艺,发展出青釉器的褐彩装饰。同时,增加了酱褐釉器,并使其在品种和产量上成为几乎与青瓷比肩的产品,此外还引进了可能来自北方磁州窑的低温黄绿釉,改善产品面貌、降低制瓷材耗。
地理环境对瓷窑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磁灶窑所在的磁灶镇拥有陶瓷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位于晋江西北的紫帽山南麓,地形为丘陵地带,瓷土丰富,可取地土开窑;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草木繁茂,可就地取柴,提供烧窑的燃料;境内有九十九溪的支流梅溪穿境而过,汇入晋江出海,可提供陶瓷的生产用水;磁灶窑离泉州港仅十几公里,梅溪作为水上运输通道,交通便捷。磁灶窑的发展与泉州海洋贸易的发展同步,宋元时期是泉州城郊外销陶瓷生产基地的杰出代表,产品大量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国家和地区,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尼松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