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 支荣慧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在十几年官场生涯中几经起落,曾出守六郡,颇有治才,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因地制宜,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政绩卓著,受到人们的敬重和怀念,但终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遭到奸臣谗言,最后黯然离开官场。他不仅能文,还能武,在抚州时他身先士卒,一人单马与乱兵对峙,干净利落地平定了兵乱,离开抚州之时,父老夹道相送。但天妒英才,可惜英年早逝,38岁时病亡,让人为之扼腕叹息,这也包括孝宗皇帝在内。他的好友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张拭更是哀痛不已,著文悼念说:“嗟呼!如君而止斯耶?其英迈豪特之气,其复可得耶?其如长江,巨河奔逸汹涌,渺然无际,而独不见其东汇溟渤之时耶?又如骅骝,绿耳追风绝尘,一日千里,而独不见其日暮锐驾之所耶?此拭所以痛之深,惜之至,而哭之悲也。”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张孝祥在感情方面充满纠葛。在考中状元后正娶妻子表妹时氏。其实,早在十六岁时,他便同一位姓李的女子同居生一子,名为张同之,后来也因父亲的荣耀为官。但在当时,李氏一直没有在张家取得合法地位。张孝祥在与时氏结婚前,被迫将李氏与同之送走,李氏入道观出家,从此二人再未谋面。在他的多首词中,均可感知张孝祥对李氏的深切怀念之情,及痛别爱子的哀痛,悔恨与凄凉的心情。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张祁曾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第二年秦桧死后,才得以平反。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张孝祥书法在南宋名气甚著,广受赞誉。高宗说他“必将名世”,孝宗亦在张孝祥去世后见到他遗墨“心实敬之”。南宋诸多名家文人都对孝祥书法推崇有加。陆游称“紫薇张舍人书帖为当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朱熹则说:“安国天资敏妙,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杨万里称:“张安国书甚真而放,然学之者未尝见公之足于户下者也。”更有曹勋、王十朋、岳珂、董更等对张孝祥书法做出很高评价。张孝祥书迹传世甚少,目前尚能看到的只有《静安府帖》《临存帖》《关辙帖》《泾川帖》《柴沟帖》《跋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等六件作品。
张孝祥渊源甚广。他并不局限于一家之长,而是广学各家所能,从而熔铸出自己的风格,其中尤以“学颜”“崇米”为著。其书法一方面有颜真卿书法遒劲雄伟、气势磅礴之态,一方面也有米芾书法的笔势奔放、秀拔清朗面貌。除了揣摩前人墨迹,勤奋苦练之外,他也虚心求教当时书法名家刘岑,提高草书水平。张孝祥各类书体皆通,而行草尤具飘逸奔放之势——这和他本身潇洒不羁的性格分不开,他的书法正如曹勋《跋张安国草书》说:“枯竹折松,驾雪凌霜。”可谓“笔力雄健,骨相奇伟,风格飘逸,气质清劲,并能自出新意”。他的书法盛行于南宋前期,在两宋书坛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柴沟帖》(见图),纸本,行书,纵33.5、横38.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帖共七行,三十八字,其中第二行行首三字已大部残缺。内容系张孝祥写给友人养正的一通信札,札中张孝祥告知养正:因闻乘轿来访行程甚慢,今遣人借鞍马前往迎接,欲从速和他友人相见。所指柴沟一地待考。此帖内涵丰厚,有颜真卿的清雄伟岸之气,浑厚严谨,遒劲流畅,持重不浮,骨力内含。整体用墨枯湿浓淡相间,章法格局空旷寥廓,行间拉开的距离间隔,造成一种层次醒目的流动节奏,又给人清明简淡的美感。结体以方形为主,极少有扁形的,通过字形拉长拉短来显示结体变化,最后一行“养正兄”三字将方形结构字形拉长效果用到了极致,也很有味道。其用笔方圆兼施,以中锋为主,线条凝重俊逸,虽结体欹侧变化不甚明显,但笔画粗细分明,变化非常丰富,运用相当娴熟得体,一般横画轻竖画重,深得颜字以折带转、易方为圆的绝妙笔法,颇为耐看。第五行的“千”,写得特别小,看似要倒下了,实际上倒不下,使整件作品更加和谐。即使是字的各个部分,笔画的运用也精细丰富,如第四行第三字“鞭”字,左边笔画重,用墨浓,右边墨淡笔画轻了,对比明显,接下来的两字,又连笔,显一气呵成之势,充分显示出张孝祥的才气。总体来看,字与字连笔不太多,但气息顺畅,行款疏阔爽朗,给观赏者以轻松、舒展之感。行笔节奏有快有慢,对比明显,激越跳荡,第三行“马往”节奏快,第四行中间部分行笔越来越快,显示出他有些心焦,到“怀”字节奏又变慢,短短的一行字,节奏出现三段波动,反映了作者心情起起落落。此帖大小错落,信手拈来,也可见得他洒脱随性的个性。第二、三、四行取左斜势,第二、三行尤为明显。有的笔画有些糙味,想必是在外,毛笔不佳或是匆忙所致,如第六行的“面”第一横。
此帖为张孝祥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可惜他英年早逝,假使再有几十年光景,他在书坛的地位就不是如此。清代张笃行曾经收藏过此帖,帖上钤有其印记两方,都在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