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 刘勇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中国也由来已久。竹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中华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竹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而所谓竹刻记事,最初刻的仅仅是符号。
远古时期,我国中原、北方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用兽骨来刻写,南方盛产竹,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筒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所以,经过漫长的岁月,有幸看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但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文献上看,《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由此可见古人制作礼器,除了玉笏之外,牙笏、竹笏也常被采用,是仅次于玉笏的一种礼器。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南齐书》曾载,齐高帝(479—482)赐给隐士明僧绍一根竹雕如意,这是最早有关竹雕的记载。
18世纪竹雕麻姑献寿(图1),美国费利德菲先生(1830—1891)旧藏,高9.5厘米。该竹雕麻姑献寿摆件,麻姑呈坐姿,身着长裙,裙裾飘舞,头梳高髻。神态端庄祥和,观之可亲。麻姑左手持灵芝,旁边放一大花篮,内插有上寿花若干。整器运刀流畅,刻工精湛,眉眼与发丝雕刻精细,表达准确,寓意吉祥,实为不可多得的竹雕佳品。
18世纪竹雕戏狮罗汉(图2),美国费利德菲先生旧藏,高9厘米。此竹雕器,以竹为质,质地精实,色泽古朴。以罗汉戏狮为主题,立体圆雕而成。此尊罗汉光头大耳,广额丰颐,庞眉隆鼻,身着袈裟,屈左膝盘右腿而坐,神情愉悦。罗汉右手上扬至腮边掌心向上,做戏狮之态。狮子则欢跃于罗汉双膝间,尾巴上扬,正昂首对着罗汉尊者摇尾吼叫,神态颇为俏皮可爱。该竹雕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精准地捕捉到罗汉与小狮互动最有趣的一瞬间,并将其凝结在一小块竹材之上。
整体形神兼备,刀工隽逸潇洒,呈现鲜活生气。此摆件小巧玲珑,妙趣盎然,置于书斋案头,堪为赏玩佳物。
18世纪竹雕寿星童子(图3),高14厘米。圆雕寿星屈膝端坐,寿星广额方颐,长髯垂胸,面容慈祥,衣襟飘逸,右手捧寿桃,左手抚膝。童子束发双髻,天真可爱,手捧灵芝依身相伴。竹雕寿星摆件中以立姿者较多见,坐姿较少,主要是受材料限制。
此件作品取材竹根,以圆雕及高浮雕为主,刀工娴熟,技法精湛,为清早期竹根圆雕艺术的精品佳作。自宋元以来,以道教祝寿长生为主题常见于牙雕、竹刻、木艺等诸器诸艺,常作寿辰庆贺之用。寿星童子,寓意健康长寿、多子多孙。美国费利德菲先生旧藏。
17世纪“吴之璠”款竹雕松树纹臂搁(图4),美国费利德菲先生旧藏,长26.5厘米。臂搁竹制,双面打磨光润。正面高浮雕老松虬枝,枝干遒劲,松针繁茂,上下辉映,生机勃勃。刀法凌厉,构图紧凑。反面光素,刻有“吴之璠制”四字款识。此臂搁浮雕刀法流畅,勾勒中古意盎然,其擅长的浮雕特色鲜明,实乃吴之璠之佳作,极具收藏价值。
吴之璠(活动于清康熙年间)是清代书画家、竹刻家,为朱三松之后嘉定竹雕第一高手。
18世纪竹雕诗文笔筒(图5),美国费利德菲先生旧藏,高13.8厘米。此笔筒取竹节而成,通直修长,竹节呈金褐色,色泽均匀,外壁包浆莹润,古朴雅致。该笔筒以竹节横膜为底,口沿平直,下承三矮足,打磨精细。器身满布诗文,行、隶、篆、楷等各种书法皆有,字体遒劲挺拔,诗文雅致清新,刀法锋棱毕现,颇具金石味。诗文如下:钟鼎铭文:“宜子孙”;篆书铭文方印:“痛饮读离骚”[引用宋代张元干的《水调歌头(丁丑春与钟离少翁、张元鉴登垂虹)》句];篆书铭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行书铭文:“身问俗虑少,机息道心生”;行书铭文:“国主争雄翰墨场,奇珍罗列供文房”;大篆铭文:“媻淁乎游□士□,采悳乎篇(栅)香芷圃”;行书铭文:“就中谁是司香尉,读书欣联十幅呤”。隶书铭文:“清静无为,专心经书,方其学问,乃不食终日。(下刻长条印)‘隶古’”;楷书铭文:“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隶书铭文:“广寒宫里结前缘,惭愧诸君说少年,多少斫轮推老手,天香深处度群仙。吕式古。”下刻白文方印“因进”。
吕式古,笔者查《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册第952页,载有“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1845)”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一百十六名,第50名“吕式古 顺天府大兴县人”。当时的“大兴县”,是北京以前门大街为中轴线,东面为大兴县,相当于现在的东城区,县衙在交道口附近的大兴胡同内。
此竹笔筒是进士吕式古自刻自用的文房器物,不知如何流落到美国?(笔者因手头缺乏相关资料,无法查到吕式古的履历)
清代竹雕仙人乘槎(图6),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1942年由艾伦·巴克捐赠),高12.7、长25.4、宽7.6厘米。此竹雕为竹根雕刻而成的摆件,两名童子划舟,一名童子持酒葫芦服侍乘舟仙翁。
此作品的竹雕技艺早已超越了前代,风格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雕刻简练、古朴大方,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