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9版:陶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中国漕运博物馆藏瓷赏

图1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兽耳盖罐

图2 明成化青花庭院婴戏纹碗

图3 清康熙五彩花卉纹将军罐

图4 清乾隆紫金釉撇口瓶

■北京 吴翔

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便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

而中国漕运博物馆(又名楚州博物馆),就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广场内的漕运总督署遗址附近。作为“运河之都”的淮安,为展示漕运文化特建该馆。且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2002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该馆与漕运总督署遗址有机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现了漕运古迹和历史。

人杰地灵的老淮安除了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外,历史上的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途经楚州。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宋代东南六路的粮食由淮水入汴水而至京师。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等漕运工作。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而中国漕运博物馆内藏有文物五万余件,包括历代藏瓷在内的不少国家级精品文物收列于此。而镇馆之宝——元青花,更是值得观摩打卡的国宝级文物。

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兽耳盖罐”(图1),口径16、底径18.8、通高43.5厘米。其口外侈,束颈撇肩,鼓腹,斜壁略弧,璧形底足,肩部饰一对兽面铺首,直边包形盖,盖顶立塑一小兽。青花用料为苏尼勃青,发色浓艳,纹饰为元青花典型的多层装饰风格,达12层,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辅以菊、莲、卷草纹。画面构图严谨,布局繁而不乱,画工流畅。且器型硕大,端庄且厚重。

“元代青花缠枝纹兽耳盖罐”是该馆原馆长陈锦惠于1980年秋,在江苏省淮安市季桥乡颜牛村征集的。据调查,此罐出土于明代墓葬群的一个石灰浇浆墓中,同时出土的有明初龙泉青瓷印花八宝碗一只、墓志铭一合。墓志盖上篆书“故武略将军致仕陶公墓志铭”。根据墓志记载:“千户陶升,字彦皋卒于明成化六年,享年62岁,葬于菊花沟祖莹”。淮安,元代称楚州,为淮安路治所,珍贵的景德镇青花瓷能从遥远的南方传入,反映了当时的淮安商品流通、贸易活跃。这件青花罐应是从江西由长江经京杭运河转入本地的。

而该馆的这对“明成化青花庭院婴戏纹碗”(图2),出土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东乡南窑村,碗口径15.3、底径6.4、高7.4厘米。其造型轻巧俊秀,釉色精美。此碗胎体较薄,全身施釉,纹饰渲染勾勒,层次丰富,山石花草,童子戏乐,栩栩如生。碗口外沿饰有卷草纹,内沿以缠枝牡丹纹装饰,其保存完好,弥足珍贵。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表现孩童的绘画取名“婴戏图”。画面上的儿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此碗寄托了人们对孩童的无限关爱与期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青花庭院婴戏纹碗产于明代成化年间,这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经过正统、景泰和天顺这三个时期的动乱,明朝逐渐恢复生机,百姓生活安定,景德镇官窑重新走向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材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它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因此后人对成化一朝的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

五彩瓷出现于明代,到清康熙朝得到了很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

而将军罐,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这种罐式,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收藏于该馆的这件“清康熙五彩花卉纹将军罐”(图3),平口直颈,丰肩鼓腹,下身束起,撇圈足。其器身以五彩几何纹锦地开窗,窗内绘杂宝花卉等物,绘工精致,色彩艳丽,器型秀丽端庄而不失厚重,是康熙五彩瓷中的精品。

紫金釉是酱釉的一种。酱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酱釉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以定窑酱釉最为著名。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有论述,“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酱釉瓷器。”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是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

乾隆官窑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尤其是在颜色釉方面的成就卓越,可谓是“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诸巧妙。”乾隆皇帝学养深醇、眼光极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对御用颜色釉情有独钟。而该馆的这件“清乾隆紫金釉撇口瓶”(图4),口径12.9、底径9.7、高30.1厘米。其撇口,高束颈,撇肩鼓腹,高足外斜。内外施紫金釉,釉色光洁,形制典雅,古朴厚重,充分体现了雅、秀、精、巧的宫廷艺术。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