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6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永春纸织画:“千年手上绝艺”在创新中传承

非遗传承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十二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纸织画。其中有一幅乾隆年间的纸织画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

永春纸织画始于隋唐年间,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和四川竹帘画被称为“中国四大家织”。2002年,永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纸织画之乡”。方碧双是首位摘得“争艳杯”大奖的女纸织画师,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探索、创新中,她走出传统家庭纸织画作坊的创作模式,融入时尚现代的元素,让纸织画在突破传统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1 织与画相融的艺术

方碧双说,自己18岁师从家兄方水宗,学习永春纸织画,至今已经30多年了,早已练就“眼明手快”的技巧,但是跟人说话时,她又性格沉稳,语速不紧不慢。这与她多年来从事纸织画制作工艺,在艺术中沉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永春纸织画分为绘画、裁剪、编织、装裱四个制作过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繁琐。作品高贵淡雅的背后,是纸织画艺人的精雕细琢和薪火相传的静默付出。织与画相融的艺术,必须先以画为基础。在家兄的教导下,方碧双的绘画功底深厚。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象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是她最喜欢的绘画图案。

绘画的创作艺术来自生活的打磨,纸织画的制作技艺则是永春人智慧的展现。完成一幅画作后,方可拿出裁刀把画小心地裁成1毫米宽的纸丝,固定在织画机上,这是“经线”。再用等宽的纯白宣纸丝作“纬线”。只见方碧双用手轻轻拨开织画架上的一排“经线”,引入一根白色“纬线”,横着织入。经过上万次的横纵交穿,一幅富有文化内涵的纸织画就制作完工了。最后再裱褙成画。当浓墨重彩,邂逅写意留白,就会上演一出朦胧好戏。原本色彩浓郁的国画原作通过“纸织”,经纬分明、色彩淡雅,有一种“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朦胧感。所以也被称为“千年手上绝技”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2 传统工艺 融入现代艺术屡获大奖

“既然宣纸可以作为‘纬线’,那么使用其他的材质会不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 作为“守艺”人,方碧双也一直在传统工艺中尝试现代工艺。几年前,她开始尝试各种新型材料,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选择了让画作更加“金”美的铂金纸作为纬线。首次把铂金纸作为纬线,应用在作品《金鹰》上,鹰喙、眼睛和羽毛部位犹如沐浴在朝阳中,增强纸织画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其金光闪闪,展现出现代美。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纸织画作品深受顾客喜爱,近年来《金鹰》《八骏马》《皆大欢喜》等作品远销国内外。《和谐》《国宝图》《山水》等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

为了掀起“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热潮,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纸织画,方碧双还把纸织画与旅游产业、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在题材方面推出小幅作品,让纸织画成为永春旅游文创的伴手礼。把纸织画与挂历、贺年卡相结合成为新颖的文创产品,把古人的意趣延续到了今天。

3 “守艺”的路上 广撒传承“种子”

据相关资料记载,清末永春有9家纸织画作坊,但是如今只剩下4家,被泉州列入濒危“非遗”项目。方碧双分析原因,纸织画的原材料是纸,还要经过反复切割重组,不断受到空气的肆意侵蚀,比其他原材料更容易受潮、断裂,所以寿命短。方碧双说,除了保存困难,在制作的过程中,比如与别人聊天时,不小心喷口水、额头滴下的汗水,都可能让一幅纸织画毁于一旦。所以虽然纸织画曾盛极一时,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没落。

肩负纸织画传承这一职责,方碧双坚守着这一传统手艺,并在“守艺”的路上,广撒传承的“种子”。目前她收了7名学徒,年龄最大的60多岁。她还在周末进校园传播非遗,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永春纸织画魅力和乐趣。(洪亚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