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海原 李进兴
在海原博物馆陈列着很多石镞、骨镞;石球、陶球;石刀、骨刀、骨匕、石斧、陶灶和栅栏纹彩陶等,大部分是在菜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从中可知,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菜园先民猎杀、煮食野生动物所使用的工具和灶具,而栅栏纹彩陶罐的出现,则标志着菜园先民已将捕猎的野生动物开始圈养了起来,标志着畜牧业的发展。
弓箭,是菜园先民首先使用的狩猎工具之一。由于时代久远,木、皮革制的部分已经腐烂,仅剩石器和骨器部分的镞。镞,古代寓意为锋利的箭头。《庄子·天下》:“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鹖冠子·世兵》:“出实触虚,禽将破军,发如镞矢,动如雷霆。”《吕氏春秋·贵卒》:“所为贵镞矢者,为其应声而至。”可见镞是古代狩猎中最利的工具和兵器。关于镞的来源,春秋时期《国语·鲁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春秋时,一只凶猛的鸟因中箭而坠落至陈国,这支箭没人识得,它造型奇特,用楛木作箭矢、青石作箭镞。于是,陈惠公派人到孔子下榻的驿馆去请教。孔子端详了一番,便说:“这鸟来自北方,这箭叫楛矢石砮,是北方肃慎人所造。”因此,镞的发源地为北方,海原县地处祖国西北,也是镞的发源地之一。
青石镞(图1),是一件典型的弓箭之镞,长7.2、尾部宽2.2、厚0.8厘米。青石质,头部尖状,镞体呈长菱形,横截面呈扁棱形,脊部凸起,两翼呈刃状,磨制精细,器型规整。在菜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石镞有两种类型,其中Ⅰ式石镞,长3.9、宽1.5、厚0.1厘米。青灰色,充分利用当地所产页岩切割磨制而成。圭形,扁薄体,两侧及锋部两面磨制成刃,一侧残留切割磨痕,单翼,平底。Ⅱ式石镞,圭形,扁体,锋残,残长3.5、宽1.5、厚0.1厘米。灰色,也是利用当地页岩磨制而成,锋及两侧磨制成两面刃和小双翼,底部微内凹。
骨镞,也是较多的狩猎工具。圆尾形骨镞(图2),长10.1、直径0.5厘米。是利用当地野生黄羊羊肢骨磨制而成,尾部圆钝,尖部锥形较锋利。器表光滑。方尾形骨镞(图3),长10.6厘米,尾部0.8×0.6厘米。也是利用野生黄羊羊肢骨磨制而成,锋部圆尖,体型圆锥状,尾部磨制成方形,尾部两边磨制有凹圆点,可能用于固定在箭杆上。器表光滑。发掘出土的标本MH1:6Ⅰ式骨镞,是菜园村林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LF8:13。铤部圆钝,剖面呈一端四棱锥形,刃端急收成圆锥形锋尖,器表光滑。在菜园村马缨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MH1:6骨镞,长6.4、直径0.9厘米,圆身,圆铤,尖部锐利,修磨精致。
弹弓也是菜园先民狩猎的工具之一。古时弹弓,形制与弓箭大致相仿,弹弓甚至可能出现在弓箭之前,弓弦中间有弹兜,以装弹丸。汉代《弹铭》载:“昔之造弹,起意弦木,以丸为矢,合竹为朴,漆饰以沾,不用筋角。”如今说弹弓,均是常见的丫字形弹弓,也有叫树杈形弹弓,需要橡胶筋条作弓弦,大概迟至民国才出现。古代还有一种发射弹丸的工具,民间称“撩片子”,是将绳子中间缝制皮子弹兜,将绳索的一头系捞在手中,再抓紧绳索的另一头,将弹丸(石球或陶球)装在弹兜里,然后迅速旋转绳索,丢开一头绳索,利用旋转的惯性,将弹丸抛出去,从而打中猎物。所用的弹丸,有磨制或天然的石球,也有烧制的陶球。
石球,有大有小,有磨制的,也有利用天然造型的稍加磨制而成。青灰石球(图4),直径5.5厘米,青灰石质,光滑匀整。花岗岩石球(图5),直径4厘米,花岗岩磨制而成,器型略微椭圆形,表面光滑匀整。在菜园村马缨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MH1:2石球,直径4.1厘米,磨制,光滑匀整,残破。
陶球,均采用当地黏土烧制而成,有红陶、夹砂黑陶等。红陶球(图6),直径3.5厘米,球体完整,表面较为光滑。指甲纹红陶球(图7),直径3.6厘米,球体完整,表面较为光滑,留有制作者指甲痕迹。
匕首,是近距离搏杀猎物的工具,发掘出土骨匕首较多,石质的匕首较少。博物馆陈列的匕首多为牛羊角或者腿骨磨制而成,跟现在的军用匕首有些类似。在菜园村林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骨匕首较多,其中一件还绘制有图案,详见标本LF13J2:8骨匕首。完整,牛角磨制而成,器表光滑,圭形,器体扁平微弯,剖面呈圆角扁状,上窄下宽,柄部下端圆折角平背,靠下端中部钻有一圆孔,末端渐斜收成圆钝舌状钝刃;在骨匕首的下半部遗留有黑色胶状物粘绘成松树折枝状凸起的图案。在宁夏博物馆陈列着3件骨匕首(图8),宁夏海原县菜园村林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这些骨匕首属于新出现的器类,将动物骨骼劈成条状再磨制而成,器表光滑,圭形,器体扁平微弯,刃窄柄宽,靠柄端中部钻有一圆孔,末端渐斜收成舌状钝刃。其中一件两侧均有浅凹槽,另两件各在一侧有浅凹槽。这些骨匕首上的侧槽,是动物骨自然生成,还是先人专门磨制出另有专用,现未有定论。
新石器时代菜园先民狩猎除使用上述狩猎工具外,还用网捕捉野生动物。在出土杂彩陶上,绘有网格纹,就是一个例证。鸭形网纹彩陶壶(图9),1984—1987年宁夏海原县菜园村切刀把新石器时代的墓地出土。腹中下部置两对称的环形耳,一侧置鸭尾状单望。泥质红陶,外施黑红相间彩。颈部饰网格纹,腹部饰锯齿纹兼带状鱼鳞纹。器物造型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
菜园村位于海原县南华山北麓,这里属于阴湿区,森林茂密,自然植被非常好,生长生存着种类较多的野生动物。在《宁夏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发掘报告》第337页有这样一段记载:“分段的动物骨骼鉴定结果也与之不谋而合。林子梁出土兽骨大多比较破碎,可以辨认的种属有黄羊、猪、黄牛、梅花鹿、鹿、马、野兔、鼠和鹭。其中黄羊、猪、黄牛和梅花鹿,可能是这一动物种群中较多的种类,猪、牛有可能是畜养的;马类能否为家畜,尚不能确定;鹿类和黄羊是野生狩猎的对象;上述动物都是适宜于半荒漠山坡草地生活的北方草原动物种群。”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保留着狩猎的习俗。特别是在秋收之后,人们带上猎狗、架上猎鹰、狩猎网、弹弓等工具,拉帮结派开始去狩猎。当地有一句谚语:“看了鹰抓兔,庄家买卖没人做。”可见其狩猎时的热闹程度。
在新石器时代菜园先民制造生活用的陶制品,因受烧制技术所限,仅制作一些中小型炊具,大型炊具无法烧制,所以烹饪野生动物,因受炊具大小的限制,均要剁碎,才能煮熟食用。在《宁夏菜园》报告一书第337页就有“林子梁出土兽骨大多比较破碎”的记载,充分证明这一点。菜园先民用石刀剥兽皮、切割肉等,形状似梳子,一边磨制有刃,较直,较为锋利,弓背敦厚,圆弧形,便于握拿和切割。青石刀(图10),半圆形,弓背较厚,刀刃较薄且锋利,打磨光滑。在菜园村马缨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标本MH1:1石刀,青石磨成,器表光滑,长方形,平刃,双面锋,中部钻成孔。
菜园先民将兽骨用石斧砍碎后,再放在陶釜(锅)里煮。在博物馆陈列有很多石斧,种类较多,在此不一一详述,仅选一件阐述之。这件青石斧(图11)器体较厚重,磨制,平、剖面都为椭圆体,长方形,上端微窄,弧顶,两腰及柄部残留琢磨痕迹,其余部位磨光,刃缘一侧有打击使用时剥落的石片痕。弧刃,使用痕迹明显。在博物馆陈列有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灶和陶釜(图12),很可能是煮食猎物的炊具。
在菜园村寨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ZM1:4),出土一件彩绘红彩的彩陶双耳罐(图13),口径10.4、腹径16.8、底径7.8、高18厘米。红褐陶,通体饰斜线纹,颈抹平,颈饰一周戳印纹,肩腹部加饰网状划纹。艺术源于生活,这种网状划纹展开之后来看,很像圈养牲畜的栅栏,故名“栅栏纹”。栅栏纹的出现,标志着菜园先民早已开始将捕捉的黄羊、梅花鹿、鹿、猪等动物圈养起来,开始了饲养和驯化,由此可见菜园先民的畜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
在宁夏海原菜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带,曾生存着许多适宜于北方草原动物群。从考古遗存看,这个遗址有明显农业定居性质,那里的古代居民兼养某些家畜和捕捉野生动物作为生活补充。先民们通过数千年艰苦劳动,创造出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兼营渔猎的生产形态,长期定居、近地放牧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和时代特色的菜园文化。